APP下载

高校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2009-04-09史红彬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改革教学模式

史红彬

【摘 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资源,是对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的审美提升与功能整合,其宗旨是以人为本及人的全面发展。音乐选课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最佳途径,构建一个“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层级化”的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90-02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一、目前高校音乐选修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我国教育部建议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各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陆续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2003年11月11日,辽宁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对全省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连大学在1998年首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交响音乐欣赏》课程,此后又陆续开设了《音乐入门》、《中外名曲欣赏》、《古典音乐欣赏》等音乐选修课,据粗略统计,十年来约有三千人次参加了交响音乐欣赏的学习。

实践证明,高校的音乐教育在于通过音乐选修课程的开设,达成对学生音乐之美的陶冶。毋庸讳言,我们的实践与这一理念的统一尚需时日,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所面临的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仍然难以索解。

1.课程设置。除一部分高校,如清华、同济、山大等设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

2.教材建设。高校音乐选修课与中小学相比,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存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内容过于陈旧单一和专业化。

3.教学内容。教师大多从音乐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音乐教育之中”。

4.教学方法。由于大多音乐选修课是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单一化、公式化、平面化,已不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很多学生说:“大学音乐课与中小学音乐课没有差别,识谱、乐理、欣赏……结果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还是不识谱、不懂乐理、不会欣赏、甚至不会唱歌”。

5.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校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音乐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6.教学投入。大多高校处于弱势,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必备的音乐教学设备。有的音乐教师甚至还是提着录音机上音乐课。

7.师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在就业压力年甚一年的情势中,大多数学生仍然以实用的态度看待音乐教育,以为音乐虽美奈何其无实际用处,既然无用就可学可不学,或有兴趣则学无兴趣则不学,这一态度问题、认识问题最难讲清也最难解决。

8.学生的音乐素质。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基础,不懂乐理、不会识谱、不会唱歌、不了解中外乐器、许多同学对音乐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误区,特别对“高雅音乐”更是“望而却步”,不知如何欣赏。

二、高校音乐选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音乐教育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程必须改革,必须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方法、多视角、多媒介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层级化。

1.教材建设立体化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选取要符合音乐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建设既概括全面、有深度,又方便实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多方法的音乐“立体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来参与学习音乐,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多元化

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的发展处于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并逐渐形成理论多元、方法多元、内容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一切反过来对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于是用多元化、多层面、多方法、多角度的多种思维方式取代过去那种简单化、公式化、平面化的单向思维方式已是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高校大学生音乐基础差,但对音乐课的要求往往很高,因此,我们开设了偏重于不同内容,体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内容的音乐选修课程。如,《音乐入门》重点是音乐基础知识穿插趣味识谱教学;《中外名曲欣赏》偏重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又贯穿中外音乐风格的比较;《日本歌曲赏析》在欣赏日本歌曲的同时介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通俗歌曲演唱与欣赏》在介绍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及表演风格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古典音乐欣赏》在介绍西方艺术歌曲时请我校人文学院教授为学生讲授歌词的艺术特征;《交响音乐欣赏》介绍交响音乐欣赏知识,欣赏著名的交响音乐,介绍著名的交响乐团及著名指挥家的不同指挥风格,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音乐背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浩瀚的文化内涵。如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法国大革命对作曲家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作曲家的英雄情怀、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境界。

3.教学模式层级化

层级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爱好和兴趣,采用分组形式,对某些问题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不同层面地展开学习、讨论、思考、阅读、写作,使学生在原来的起始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讨论课上,我们把学生分成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艺术、音乐与医学、音乐与自然四个小组,提前布置有关的阅读书目及相关的思考、写作、分析、讨论课题,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自愿参加任何小组的讨论学习,充分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才能,激发自身潜力及创造能力。如,在音乐与医学讨论组中引导学生从音乐与治疗、音乐与睡眠、音乐与镇痛等方面去认识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关系;在音乐与艺术组中引导学生把感兴趣的音乐旋律配上歌词,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鼓励懂美术的学生为音乐配幅画,学体操的学生为音乐编一段舞蹈,学理工的学生去研究揣摩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课堂的主角正逐步由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立体化、多元化、层级化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初级的、探索性的音乐教育改革实践,它需要不断添入新的内容,融入新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使音乐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发挥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家骅著.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0

2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南京出版社,1993.10

3 陈功雄著.“爱”“乐”全能启发教育.中华音乐教育基金会,2003.10

猜你喜欢

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