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瑞的幸运与非李瑞的不幸
2009-04-08
早春二月,因无钱医治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李瑞,河北张家口市的普通农民李贵树夫妇决定放弃治疗。在天津火车站,他们偶遇结束在天津调研准备返京的温家宝总理,温家宝当即安排将李瑞送京治疗,随后并亲自捐赠了1万元现金。在政府首脑的义举示范下,现在小李瑞已获各方捐款达数十万元之多,看来纾解求医困境暂时无虞。
小李瑞无疑是个幸运儿。但转念一想,要是他在车站与总理擦肩而过,结局又会怎样?回到农村老家,难道他真能按自己父亲说的靠中医偏方健康活下来吗?如此假设下去,不免忧从中来。
事实上,目前全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200万为儿童,还有10%的人根本无钱进行治疗,能有这等巧遇好运者,可谓凤毛麟角,绝无仅有。面对四百万分之一的幸运,如何通过医疗制度改革,确保更多非李瑞们有条件救治自己的不幸,是在为小李瑞庆幸的同时,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其实,就在小李瑞消息披露前不久,万众翘盼的“新医改方案”刚刚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按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测算,为保障其中所说的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新方案与之前意见稿的内容大体一致,唯一不同的,是第一次提出了医改具体投入的资金额度。
单看8500亿这庞大的数字,确实令人惊喜,至少对于解决非李瑞们的求医困难,使人燃起了新的希望,而事情的要害,却在于是否能真正把方案如期落到实处。
医改医改,说千道万,改来改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普通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衡量新医改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改变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的倾向,改变医疗费用增长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倾向,改变个人医疗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加大的倾向,改变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大门之外的倾向。这就不是看文件写得如何,而要看实际做得怎样。
拿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举例说,新方案写得一清二楚,要使之“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并“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体系完备、功能齐全、诊疗上乘、服务到家,如此理想境界如能实现,是国民的福音。可现在许多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付阙如,可谓白板一块,有的地方中心牌子招摇显眼,实则环境设施简陋,医生的问诊水平更是乏善可陈,充其量就能量个体温、测个血压之类,遇有紧急情况大多束手无策,就算上门服务,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进行针对性处理。正是这样,去年在新方案征求社会意见时,各地对如何提高社区医疗机构水准以确保“社区首诊”的执行,都表示了特别的关切。被访者普遍认为,现在很多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令人担忧,如果将来看病得先过他们那关,“万一发生误诊、漏诊谁来对我们负责?”改变这种情况,增强对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信心,除了真正加大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别无他法。
此次医改方案的亮点,据说可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这些都提得非常好,非常中肯,非常切中时弊,现在就看具体实施细则,看怎样一步步贯彻到各地政府工作中去。
对于公平正义、改善民生,我们从来不缺许诺多多的改革方案,缺的是真抓实干的落实,缺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当然更缺对虎头蛇尾、玩忽职守的问责。这一回“新医改方案”条分缕析,数字翔实,使人对历经曲折的中国医改又多了一份期待。未来如能一竿子到底不走样地实施到位,那当是非李瑞们不幸之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