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培恩手中的北京全景图

2009-04-08

时代人物 2009年1期
关键词:全景图云海西山

臧 金

我与刘培恩相识多年。他1978年从河北景县入伍,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毕业后当过干事、股长、秘书、处长和政治协理员等。早就知道他爱好书法,曾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舒同的真传;也知道他喜欢写作,各种题材的文章常见诸报。但他摄影方面成就,却是最近才知道的。

一天,去奥运大厦办事,在奥组委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见挂有刘培恩的摄影作品。细细了解,得知刘培思迷上摄影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就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已有上千幅作品在报刊和网络发表并有上百幅获奖。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幅长卷作品被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定为“新北京、新奥运”宣传片之一。

《昆明湖畔看北京》是刘培恩于2005年9月17日下午拍摄的。时值中法文化交流年闭幕,为迎接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到来,颐和园破例净园。此时,天高云淡,暖阳西照,昆明湖风平水静。刘培恩从北京新闻看到这一消息后兴奋不已,立即着手拍摄的准备工作,先到专卖店买了个1.3万元的镜头,又对拍摄点位进行了实地考察。闭幕的当天,刘培恩早早地吃过午饭后就直奔北京西山,于同一点位、同一时间拍了七八组。最后用14张单幅拼接起来。这幅长卷摄影作品,将已有3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全貌作前景,用长焦镜头特殊的压缩效果将数十公里以外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湛蓝的昆明湖面犹如一面镜子,与湖畔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联为一体,山与水、楼与亭、桥与阁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的对比,渗透着北京厚实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人与山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展现出新北京美丽动人的景色。此片被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确定为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形象宣传片之一。

《颐和园之晨》是刘培恩于2006年11月11日创作的又一幅大型全景长卷摄影作品。为了拍摄这幅作品,刘培恩在园内进行了两年多的实地观察,在昆明湖东岸找到了最佳点位并经过多次试拍,终于等到一个秋高气爽、透视度极佳的天气,抓住早晨太阳初升、光照均匀柔和,湖面风平水凝的瞬间,采取竖构图以180度超视角转拍。用20张单幅拼接而成。画面上下连动、左右互应、虚实相托、天地水合一。对岸晨雾飘烟,幽静自然,湖水宽廓清澈,似玉镜收天。玉泉秋色,倒影湖中,如入人间仙境。万寿山巍立,佛香阁雄居,器宇轩昂,凌驾群伦。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彩带,萦绕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涵虚堂鼎立湖中,似海上仙山,湖、山、岛、堤浑然一体。此作品问世不久又被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钦定为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形象宣传片之一。

作为摄影人。能获得如此殊荣在摄影界已属凤毛麟角。

问其缘何摄影?刘培恩坦言:缘于责任。他说:“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可以说见证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军人,总感到有种责任,想为北京贡献点什么。于是就想到了最具记录功能的摄影。我曾暗暗叮嘱自己,要让手中的相机见证和记录北京飞速发展的历史瞬间。”

也许是军人的缘故,刘培恩的摄影也颇有点儿军事味道。“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是他遵循的原则。他1996年开始接触摄影并创作,到2001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相机。他说,搞摄影在器材上不能搞攀比,重要的是量力而行,要充分发掘、利用好身边的“摄影资源”。他生活工作在西山脚下,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以“三山五园”和香山红叶而闻名。刘培恩从决定搞摄影那天起就立志拍出个性、拍出特点、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在许多摄影人看来“三山五园”已被拍“绝”了,很难出新出彩。刘培恩不这样看,他认为同样的景点也能出彩,关键是找到新点位,捕捉到精彩的瞬间。

桥和塔是西山景区“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培恩摄影创作之初锁定的目标。但是怎么拍,怎么才能拍好,让他费尽了心机。自2001年元月起,刘培恩一有时间就往颐和园和香山跑,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一座桥,每一座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时间的观察与实践,他发现并掌握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光线的照射规律,于是就有了《夕照古桥》、《古塔晨曦》等摄影佳作的出炉。

有人形容“北京的景色最美不过西山”。刘培思告诉我,西山的云海更是奇美无比,说奇就是难得一见。与其它名川大山相比,由于海拔低的原因,西山出云海的机率很低。刘培恩从前也只是听住在山上的人说起。自己并没有亲眼见过,直到2001年夏末秋初时的一次展练,才见到了西山云海,遗憾的是没带相机。从此,他又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拍到西山云海并通过媒体呈现给大家,让北京人和关心首都北京的朋友一同分享这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没想到这一等就是5年多。

云海,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西山因受海拔高度、地面相对湿度、昼夜温差、风力风向、阳光和季节的影响,只能在夏秋时节降雨次日清晨或上午偶有云海出现。2007年“国庆”长假。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引起刘培恩的“警觉”。他改变外拍计划,推掉所有应酬。连续上山,等候云海的出现。6日上午,一场小雨过后,天空中厚厚的云层逐渐变薄,云缝里露出了蓝天,刘培恩依据文献资料断定这是云海形成的前兆,他立马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登上事先选好的拍摄点位。此时风力较大且风向不定,雾气绕着山头乱窜。下午3点正,气流方向突变,云雾开始由高向低处流动,云海的场面逐渐形成。机不可失,他前后左右各个方位拍了个遍。4点半刚过,香炉峰从云海中隐约可见,出现了他心中早已构成的画面:云萦香炉峰疑似紫烟。浪滚山间似大海波涛,变幻莫测如魔术表演。咔嚓!咔嚓!他不停地按动快门。生怕漏掉一个瞬间。不知不觉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刘培恩虽觉有些疲惫,但300多张片子已囊括在相机里,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拍摄西山云海的梦想终于实现了。10月7日,北京晚报以《云海奇观现西山》为题在报眼导读、“新闻目击”版用多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这幅作品。这在北京晚报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晚报出版的当天就有上百家网站争相转载。

2007年3月3~4日,北京降下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刘培恩作了这样的判断:邻近春天有这样一场大雪,实属少见。降水量虽然很大,由于地面温度较高,雪到半空渐变雨夹雪,完全落地后就化成水,而海拔500~1200米的西山却是白雪皑皑。5日早晨,阳光明媚,初升的太阳把西山照得通红透亮。好一派‘西山晴雪的美丽景色。刘培恩6点就到颐和园,一拍就是2个多小时,但仍感未能尽兴。因既定上午乘机去长沙出差,他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去,带着遗憾奔往首都机场。早已养成相机随身带的他,登机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乘务员把座位调整到机尾右后方紧靠窗户的座位。当飞机上升到5000米,在北京昌平上空调头往南飞时,使他有了意外收获:在飞机上隔窗而望,整个燕山山脉尽收眼底,北京的雪景太美了!嚓、嚓、嚓,几分钟就

拍了100张,佳作《大雪过后空中俯看北京十三陵(水库)》就这样诞生了。刘培恩兴奋,激动,自豪感油然而生,自叹道:简直就似民航局为自己准备了一架航拍的飞机。

从刘培恩已发表的上千幅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拍摄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人像、花卉、静物等,凭心而论都不错,但真正令我惊奇的要数《北京全景图》。这幅长14米,宽1.2米的《北京全景图》是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最大整幅实景照片,也是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历史上第一张全景记录图,堪称填补北京摄影史的空白之作。

这么大的照片,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惊叹之余,人们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是用“转机”拍的,还是“航拍”?对于人们的疑问,刘培恩亳不犹豫地作答:都不是。类似这样的大跨度大场景的摄影作品,用一般“转机”或“航拍”均难以完成。转机拍摄难以解决景深和速度的矛盾,航拍虽然视角开阔但过于平面化,无法拼接,唯有以接片的方法才能完成。

“接片摄影”是摄影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所谓接片摄影就是用依次连续拍摄的几幅或十几幅以上作品通过后期电脑拼接制作而成。为拍摄《北京全景图》,他构思筹划了多年。随着2008年奥运会一天天的临近,拍摄一幅既能反映现代化城市的园林风光又能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长卷作品成了他的一个夙愿。为了选择最佳拍摄点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拍摄点高了、低了、远了、近了都不行。高了使前后景分离。画面显得松散;低了,画面缺乏层次感,使景物模糊;近了,拍摄弧度拉大。增加了后期拼接的困难。他走遍了绵延数十里的西山。爬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山头,最终在西山一处半山腰找到了这个“点”。他还发现,拍接片作品天空最好是万里无云,最大相对湿度不超过15%,最大风力不超过3级,北京这样的天气只有在九十月份才会出现,并且最好在太阳升起和落前1-2小时左右顺光拍摄,此刻光线柔,色彩饱和。经过反复试拍,最后以210度超视角转拍,并通过用电脑软件将30张单幅画面拼接制作成了长14米宽1.2米的《北京全景图》。作品纵深长,跨度大,信息量丰富。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收藏价值,一经问世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公司和个人出资20万元收藏这幅作品被他婉拒,却将《北京全景图》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等5家永久收藏。

中国国家图书馆陈力馆长在捐赠仪式上激动地说:“《北京全景图》是北京摄影史上最长的单幅实景照片,整幅作品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摄影作品。国家图书馆这次入藏的《北京全景图》成功的将北京的瞬间定格于摄影画面,为国家图书馆的珍品府库和广大读者增添了一份难得的新北京全景式历史画卷。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照片的瞬间定格,记录着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真实,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妥善保存,让我们后人享受这一宝贵的财富……”

北京大学图书馆戴龙基馆长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接受刘培恩先生的《北京全景图》的捐赠,北大图书馆有收藏北京历史、地理的传统。我们图书馆前几天刚建立了一个关于北京历史、地理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很多北京有文献记载以来有关北京历史、地理的图。那么现在看来,所有图里面,最金碧辉煌的、最有特色的大概就数这张《北京全景图》了。我们相信这张图,对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刘培恩把镜头瞄向北京城市风光的大场景,利用普通器材以接片拍摄形式,创作了大量反映北京现代化建设、绿化美化、环境保护、京城夜色的作品,如《北京展曦》、《颐和园之展》、《秋染西山》、《俯瞰京城》、《西山晴雪》、《婉紫嫣红》等,每张作品都显得大气磅礴,是有很强的;中击力。刘培恩拍市区以300年皇家园林颐和园全景作前景,北京城尽收眼底;拍西山红叶、西山晴雪景色选中关村CBD大楼作制高点,气势恢弘;拍长城风光,蜿蜒几十里,蔚为壮观。

问其成功之道,刘培恩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能够得到大家的公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妻子宋少静的倾力解囊和鼎力支持,就没有从事摄影创作的条件和从事创作的精力。”

听了刘培恩这充满感情的话语,我想起了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成功男人的身后有位了不起的女人。

说实话,作为同龄人、同事和朋友,我真为他取得骄人的成就而高兴,由衷地希望他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现在只有40多岁,最少还能拍20年,我自信还能拍出更有价值的作品。”刘培恩满怀信心地说道。

望着他那充满真诚的双眸,我确信无疑。

猜你喜欢

全景图云海西山
云海畅想曲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云海餐厅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睡仙亭
发呆
环保概念股全景图
奇妙岛全景图
奇妙岛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