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衙州南孔圣地的文化崛起之路

2009-04-08严红枫吴新波

绿色中国 2009年12期
关键词:衢州市衢州文化

叶 辉 严红枫 吴新波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在浙江省衢州市,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祭祀典礼、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等一台台“文化大戏”接连上演,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眼球,这座有着18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进发出新的活力。

衢州市地处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上游,山区半山区居多,经济相对欠发达,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却拿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金字招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也已通过国家考核鉴定。更难能可贵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一跃成为浙江省第一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原因何在?

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文化的竞争。衢州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绝不落后,文化与经济完全可以实现互促共赢。”

一条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崛起之路,正在这座千年古城脚下铺开延伸。

传统文化展新颜

在衢州市区绿树成荫的江滨路,有一条近千米的《孔子圣迹图》,展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精髓。在社区、在学校、在企业,儒学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所在地之一,南孔文化无疑是衢州文化最为独特的一张“金名片”。

2004年9月28日是不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衢州市举行了新中国建立来的首次祭孔典礼。由于“当代人祭孔”的定位准确,典礼极其成功,得到国内外儒学专家的赞赏。这种形式一经确定沿用至今,并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孔子第75代嫡长孙、衢州孔管会主任孔祥楷先生有自己的见解:“每个时代祭祀孔子,都是站在当时的时间和背景下的。所以,我们也不必穿着以前的服装。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怀有一颗对圣人尊敬的心。”

不拘泥于形式,强调的是古今交融、古为今用。在衢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更加注重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代道德建设等内容纷纷成为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的主题。

衢州另一张“金名片”——棋子文化同样如此。作为我国围棋文化的发祥地,衢州市建立起了国内第一个围棋文化陈列馆,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顶尖的“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古力、常昊、马晓春、聂卫平、俞斌、李昌镐等国内外顶尖棋手纷沓而至,棋子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十分注重普及围棋知识,争取不远的将来培养出衢州的‘古力、‘常昊。”孙建国充满信心地说。这几年,围棋已进入衢州的学校、社区,学棋之风悄然兴起,一批小棋手纷纷在省内各项赛事争金夺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自己的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

在“两子文化”的带动影响下,全市各地挖掘并培育出了古道文化、毛氏文化、柚石文化、江源文化、根雕文化、商帮文化、姑蔑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在衢州散发出新的光芒。

硬件不足软件补

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率先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在浙江这个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财力丰厚的省份,衢州市无疑是经济实力最弱的地区之一,但却在文化建设方面摘得了众多的“全省第一”。

文化建设不是“无米之炊”,如何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花小钱办大事,硬件不足软件补。”孙建国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中的“迷津”。

早在2004年,刚刚到衢州担任代市长的孙建国就把文化建设的重点瞄向了基层、瞄向了农村。在他的倡导下,农村教育改食堂、改寝室、改厕所等“五项工程”在全市蓬勃展开。

尤其是面对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水平整体较低的现状,衢州市借助网络等现代手段,实施了“名师资源共享工程”,让城市优秀教师给农村教师上课,进而发展成为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学校的新模式,摘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殊荣。评审专家认为,这一举措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效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问题抓起,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衢州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走在全省前列,3100个自然村开通了广播电视,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乡镇联网率达100%,行政村联网率达95.3%;率先建立“民工文化俱乐部”,免费或优惠为民工朋友提供周末文艺专场、图书阅览、电影夜市、快乐上网、广播进工棚、民工剧团等8项服务;扎实推进市民康乐广场建设,市区基本建成“15分钟文体活动圈”,市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无论是到衢考核检查的专家,还是考察洽谈的客商、观光旅游的游客,对衢州都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文化足迹无处不在,光印象分就赚够了。

文化经济共成长

走进衢州所辖的江山市,“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江山市文化方面的大动作不断,江郎山成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廿八都古镇经精心规划修缮改造后重新开放,近日又隆重举办首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

“我们不是就文化发展文化,要通过文化发展推动经济繁荣,通过经济繁荣促进文化发展。”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介绍,近年来,江山市在长三角县市中率先导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大力挖掘和培育清漾毛氏文化、古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江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工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江山市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1项高于衢州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幅均居第一位。”

这是衢州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赢的一个缩影,在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和促进下,衢州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连续6年保持36%以上的高增长,工业投资、效益等重要指标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现在的衢州,文化界人士学习经济、经济界人士研究文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衢州市发改委主任傅炎康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长期在工业经济战线工作的傅炎康,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颇有一番见解:区域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影响着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及能力。现阶段衢州区域文化与时俱进的效果应表现为有利于催生更多的衢州企业家、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形成富商亲商安商的区域环境氛围。

“衢州与发达地区相比,最缺的不是项目、资金等物质条件,而是创业创新文化。”这是孙建国到衢州工作5年多来的深切体会。

为此,衢州一方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已经初具规模的文化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印刷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羽毛球、铅笔等文体产品和根雕、石雕等工艺品生产做大做强,余东农民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弘扬“坚忍不拔,开放兼容,求真务实,自强争先”的衢州精神,充分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以文化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的大繁荣。

猜你喜欢

衢州市衢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衢州烂柯山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谁远谁近?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风物志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Teachers Sour Over English Training Pla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