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
2009-04-08刘娟
刘 娟
摘要: 代际道德冲突是现代社会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是化解亲子冲突的重要前提。导致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角色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二)价值观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三)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五)文化反哺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只有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才能在代际道德冲突中利用教育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化解代际冲突,发展孩子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青少年 代际道德冲突 原因
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代际关系中的代际道德冲突①成为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代际道德冲突轻者会影响长辈们的生活,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者则可能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只有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才能在代际道德冲突中利用教育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化解代际冲突,发展孩子的道德水平,实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道德教育目的。同时也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对不良外界环境的抗受能力,培养青少年具有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使其顺利度过青春期,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角色的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文化——源远流长、繁衍不息,以其无穷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规定和塑造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文化对角色的塑造和影响,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做父亲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已经从自己的父亲那里,从其他扮演父亲角色的人那里,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作为父亲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和“孝”都讲究尊重父母,这不仅天然赋予了父母“权威”,而且这种“家长”地位往往意味着他们具有高子女一等的资格和尊严,这也导致了本应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亲子关系成了主客体关系。家长认为子女尤其是婴幼儿期的子女是“纯”客体,他们的行为是由各种主体,尤其是父母主体塑造的。[1]于是,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子女发生问题,父母往往承受沉重的舆论压力和道德指责,为了子女教育,家长们宁愿付出任何牺牲。在这种权威和期望下,家长们就会对孩子产生各种期望,而他人的期待必然会在其情感倾向、态度和表情等方面通过各种生活事件表达出来。[2]于是家长可能会为了达到期望采取一定的压制措施。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4]这种管制与反管制、控制与自由的冲突便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他人角色期望过高也是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之一。虽然代际间的冲突多数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导致的,但孩子对父母的过高期望同样也会导致亲子冲突。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孩子们不可能体验父母的责任,而且在与同学、朋友交往、攀比中,有些孩子会期望父母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愿望,有些孩子期望父母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背景,还有些孩子希望忙碌的父母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玩耍、交流等,当过高的期望实现不了,当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亲子间的冲突也会发生。
二、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代际冲突
代沟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加速在代际关系上的必然反映。[4]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代在生存时空和生存环境上的差异,由此造成了各代持有一些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对道德价值有着一些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的几代人同处时,代沟的出现便不可避免了。在社会转型期,亲子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般表现为:青年人容易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而老年一代容易代表着传统的价值观。传统是过去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理论,它主要是为旧时代服务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出现基于现实生活、代表现时代的现代价值观。成年人会凭着自己过往的经验而维护传统道德和既有道德,而青少年则对新道德更易接受和认同,于是,成年人和青少年常常在伦理观念上发生冲突,对同一个道德现象往往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得出迥异的结论。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难免会出现因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代际冲突。
三、代际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争斗,乃至战争的动因、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利益。[5]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惟一的、起普遍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6]
17世纪荷兰唯物论者斯宾诺莎认为,人为了保存自身而尔虞我诈,彼此处于敌对状态。他把人的自私需要看做社会冲突的原因。他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都只是我们的好处、我们的利益……驱使我们去爱去恨某些东西。[7]人们永远服从自己的利益,人们的意见纷纭,在于他们的利益各异。当两代人由于利益差别而产生矛盾,并且矛盾差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代际间的道德冲突就会发生。而且,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他们需要自由、需要独立,长辈们需要权威、需要继续控制孩子们。于是代际双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代际道德冲突就可能会发生。
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
青少年思维发展对代际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开始提出质疑,[8]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从而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进入一个需要从父母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权威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转变的时期,[9]形成代际隔阂。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膨胀,“成人感”显著增强,[10]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独特的新成分是产生了他已经不是孩子而是成人的观念,他渴望成为成人,并且要求周围的人承认他是成人,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两代人的代际差异日益明显。而且,虽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激进与抵触。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11](2)青少年心理活动呈现矛盾与多变。[12]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的控制,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而摆脱不了,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既依赖又独立。而许多父母往往不理解青少年心理,不善于或不愿意使青少年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代际关系中的独立性和平等的问题,成为他们在交往中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13]父母一方面因为惯性想继续控制,一方面又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了,这种矛盾是不可逾越的,当这种矛盾严重起来,就产生了代际道德冲突。
五、文化反哺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网络时代,传统纵向传递式的代际关系受到了猛烈冲击,网络使文化传递方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长辈们正面临着新挑战。[14]在40岁到45岁以上的人群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不占多数。但是我们的孩子幸运得多。去年,江苏省大学生毛录取率81%。[15]这样,上辈人对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器物、新规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因此,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渐渐落到了青少年身上。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影视、期刊、互联网、广告等以其足够的开放性与无限制性、介入性与非统一性、形象性与感染性,时时处处向青少年的头脑输入大量新颖的信息,从而增强了青少年摆脱父母的控制进而影响父母的能力,那种单向的“父为子纲”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反哺”现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亲代开始失去天赋教化者的地位,扮演起被子代教化的角色,子代施教于亲代、影响亲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正成为亲子关系的新模式。[16]“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动摇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地位,使得上代人常常会遇到来自下代人的各种反叛和挑战。[17]这种挑战加上青少年自身的不足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及自主要求的程度是不同的。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认同程度最高,对行为自主期望最低(这种最高与最低并不是说它们处于极端水平,完全服从父母权威或一点儿也不期望自主,实际上,权威型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与对行为自主的期望均为中等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认同程度最低,而专制与放任型下青少年居于中间,但忽视型、专制与溺爱型下的青少年对行为自主的期望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也是不同的。根据Baumrind(1967)的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作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禁止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有研究者对父母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控制力度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了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强控制型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评、否定控制等;控制型策略包括间接命令、说理、协商等(KuczynskiL)。研究发现,强控制型如批评和斥责与对抗和生气呈正相关(James LC)。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18]所以,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加剧代际道德冲突。
代际道德冲突并不是单纯某一个原因所导致的,而是由各种原因交互导致的。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是化解代际冲突,建立和谐代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注释::
①代际冲突的内涵比较宽泛,亲子关系是代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本文主要以亲子冲突为例来解析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代际间的冲突不一定都是道德冲突,有些是道德问题,有些是非道德问题,但人们喜欢用道德来评价所有的冲突,故本文使用了代际道德冲突。
参考文献:
[1]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5.31.
[2]温泉信.角色:人的行为选择[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3]章小亮,李世宏.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家庭教育,2007,(2).
[4]喻永红.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5][6]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社会体系.1982,巴黎版,中文第一卷:76.
[8]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4).
[9]AndrewJ,Fuligni.Authority,Autonomy,and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and Cohesion:A Study of Adolescents Fron Mexican,Chinese,Filipino,and European Background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Vol.34,No.4:782-792.
[10]何文广,宋文广.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心理意义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4).
[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2]何文广.青少年亲自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4.
[13]孟育群,李锦韬,张谦.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4]杨俊懿.网络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15]周晓虹.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3,(1).
[16]吴丹,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J].文教资料,2005,(28).
[17]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18]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