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新加坡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比较
2009-04-08李淅琮
李淅琮
摘要: 2004年,新加坡对全国华文课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本文通过解读新加坡此次颁布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并与中国新课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对中国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有所启示,为修订和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 新加坡 小学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 目标差异
华人在新加坡约占其总人口的76.9%,但华文在新加坡并不普及。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对全国华文课程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提出了改革方向:华文课程应配合新加坡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还须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006年8月教育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编制,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07)》。
本文拟从分析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比较两国的语文课程设计的异同,以期为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实施及进一步完善有所启示。
一、中国与新加坡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共性
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文化有许多默契,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目标上有很多相似的成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几乎是两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理念的共识。在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被定位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之后的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把“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注重华文的实用功能”纳为课程理念的首要项目。
(二)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加坡华文教学经多年课堂实践,提出的综合教学法就是一种讲求综合化、交际化,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根据教学情境,综合各项语文技能、思维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各项语言材料与语言结构,根据不同教材和各类学生的需要综合各种教学手段。这与中国的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不谋而合,显示出两国对语文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重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中新两国都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加坡在《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精神。”
二、中国与新加坡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差异
(一)目标定位的差异。
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将华文课程定位为“以‘理想教育成果为宗旨,以‘核心技能与价值观为基础,兼顾国民教育、思维能力、资讯科技、社交能力与情绪管理的学习等方面”的课程。这种关于小学华文课程基本性质的定位的表述,和中国的定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比,新加坡对语文的学科本位似乎强调不够,对母语的语言掌握缺乏更有力度的要求。
(二)目标构建维度的差异。
中新两国都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通过材料研究,新加坡华文课程目标维度划分清楚,总目标纵览全局,分目标指向性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相比之下,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将三个维度糅合在一起加以表述,虽然使课程目标所蕴涵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整合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但是表达冗长,要求众多,似乎并不利于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对课程目标的把握。
(三)阶段目标要求的差异。
1.“听”、“说”的培养。与中国相比,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新加坡,华文学习环境不如中国,新加坡华文的学习更重视实际的运用,体现在目标上主要表现出对“听”、“说”的重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听说的能力,专门从“态度与习惯”、“聆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此外,在“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范畴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聆听、口头表达的要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纵览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几乎每一项维度都明确提出了态度的培养要求。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意愿(识字与写字)”,“养成聆听的习惯(听说)”,“对写作感兴趣(写作)”。对于价值观和情感,更在“人文素养”中,有明确的划分和详细的要求,如“价值观:能分辨是非,具有责任感、正义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对未来充满信心”,“审美情趣:热爱生活、感受美、欣赏美”,“关爱意识: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等等。而在中国,尽管在小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出要围绕三大维度,但是落实在各阶段分项的要求中,只有关于“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阐述,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却找不出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置似乎悬置。
3.信息技术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三大块之一就是通用能力的培养。单独将通用能力列为一大目标,体现了新加坡对信息技术及综合能力的重视。同时,在阶段目标的表述中,对于信息技术及综合能力,新加坡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如“能利用常用的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简报等)来组织资料,呈现报告”,“能利用资讯科技与他人沟通”,等等。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新加坡的这种对于网络信息能力的培养和重视,无疑是为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相比之下,在中国的课程目标的设定中,只在第三学段中提到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略显单薄。
三、结语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环节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不仅为整个课程指明了方向,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性、规范性的作用,并决定了课程的内容、方法及评估等选择。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中新两国课程目标共有的内容,但两国在能力培养的范围及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上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上文的比较,对于中国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正而言,笔者认为在中国继续发扬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目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方面,新加坡的华文课改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小学华文课程标准[EB/OL].[2008-03].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languages-and-literature/files/chinese-primary-2007.pdf
[2]董蓓菲.新加坡华文课程改革[J].现代教学,2007,09.
[3]董蓓菲.聚集2007年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J].小学语文教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