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师生冲突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2009-04-08马丽芳
马丽芳
摘要: 师生冲突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弊病。本文从师生关系出发,分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并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师生冲突 教师职业道德 养成措施
2008年12月20日,年仅33岁、性格开朗的隆昌县小学女教师张远淑突然服毒自杀于校园寝室,疑因体罚学生后受批评。2008年12月11日,某中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该校初二学生谢某持刀捅伤副校长后逃离学校。2008年10月28日晚上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内,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上课前被该校一位付姓大四男学生手持菜刀冲入教室砍倒,不治身亡……
这一系列血淋淋的案例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疑问:“现在的师生关系怎么了?”师生冲突的现象为什么在当代这样突出?本文从师生关系出发,来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在类似上述冲突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一、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教育的现象,更是必须重视的教育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具备以下特征:
1.民主平等。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首先体现在政治、人格和真理面前的民主平等上。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各自完成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之分,但是在个人关系上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2.爱生尊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深切的师爱。儿童从入学之初就会把与父母之间的思想感情、期待与爱泛化到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很多教育实践也证明了爱学生是尊师重教的前提。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爱生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动力和源泉。
3.互惠互利。师生关系是双向关系,在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悟精神价值。教师在教的创造性劳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悟人生、深受启迪。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给学生以更多帮助。相反,这种良性互动若无法建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带给学生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上的不足,还会有人格上的伤害。
简而言之,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就是感应与塑造:让学生感悟教师的爱,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塑造完善发展的人,达到了这一点,教育也就成为了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立足于教师的师爱、观念和行为技巧,即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职业责任。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包括: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3.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态度是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包括: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纪律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包括: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从一点一滴做起;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包括: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懂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6.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和同事及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控能力。包括:有着强烈的教育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反思,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7.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包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8.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荣誉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包括: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必须掌握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养成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措施
1.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职业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的认识而做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的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职业道德要求及自身人格修养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结合现有法律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结合,进而使教师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首先是人,是一个能动体、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的人。故教师更新教育观,明了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教师的工作在于培育人,只有培养出了完善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劳动才有收效。
3.大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应从“理想”回归“现实”。教师本人是一个公民,教师工作是一种平凡的职业,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作用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公民的需要。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上,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须的最起码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坚持公道,保护学生隐私,不侵犯学生基本人格权利等。这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加符合人性,教师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4.师德教育应从灌输变为养成。开设师德教育课程,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我们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时应关注时代的变化,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的内化与行为的养成,使教育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如此,师德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孙启智等主编.风中的承诺——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成尚荣主编.阳光下的塑造——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1).
[5]黄达人.教授就是大学师德最关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6]周玉波.师德与教师心理[J].天津教育,2005,(2).
[7]孙迎光.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思考.江苏高教,2008,(3).
[8]张清.解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