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文化“大家”谈
2009-04-08季羡林等
季羡林 等
科技和文化艺术要并重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中关村光有科技,没有文化艺术相配合,能不能兴盛?科技必须有文化艺术服务。过去导向光讲科技,不讲文化艺术。
美国硅谷我没看过,但国外搞工程、科学的,对文化艺术都非常重视,爱因斯坦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好。海淀区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应该这样,不能光看科技,别的不管。
日本明治维新,短短时期成为科技强国,他一方面抓科技,一方面抓文化教育。曾陪江泽民主席上北大,因我年龄最大,让我代表老教授发言,我说现在重理轻文。我有一个怪论,所谓特色不表现在科技上,只能表现在文化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只能讲文化,不能讲科技。
关于海淀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蔡赴朝(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四个服务,不断深化“共存、共责、共建、共赢”的理念,搭建发展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开拓合作领域,统筹区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借今天这个机会我简单讲几点意见: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集中精力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凝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凝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海淀区作为全市的经济大区和科技、教育、文化大区,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希望海淀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个主题,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这次区域发展高层联席会议,明确提出以文化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紧密结合了海淀区的发展实际,充分反应了海淀区的发展自觉和文化自觉,对于进一步促进海淀区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海淀艺术团联盟以及海淀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立等等,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推动海淀区文化建设的进程。希望海淀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把文化发展的一系列规划、设想尽快转化为行动,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为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紧紧围绕“四个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水平。做好“四个服务”是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也是实现首都科学发展的应有之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驻区单位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体制,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在规范服务上下功夫,在加强协调沟通上下功夫,在落实工作职责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在发展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促进发展,要进一步了解驻区单位的意见和需求,拓宽思路,多想办法,努力帮助驻区单位解决困难,支持驻区单位的发展。希望海淀区在现有良好服务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使服务工作更扎实、更深入。
期望海淀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张继钢(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全体师生和全体部队官兵,为生活在海淀区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园感到无比幸福。祖国是什么?祖国不仅是哪条河、哪座山。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在亚洲的东部,也可以称为东亚,但是在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我们多么希望能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够看到我们中国北京海淀的文化艺术,通过我们中国北京海淀的文化艺术来了解中国、熟悉中国、走进中国、热爱中国!
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很多的创作人员、作曲家、编导家,还有很多的演员的工作创造排练都是在海淀区。在这里,我想呼吁,凡是生活在北京海淀区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影视传媒的所有单位和同仁,应该为了我们海淀的文化建设而作出我们的贡献,为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北京的海淀而奋斗!
海淀多措并举建文化强区
杨志强(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中共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目的,就是海淀区委和海淀区人民政府新近出台了关于成立海淀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委员会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和顾问的智囊作用,进一步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深入“共存、共责、共建、共赢”的理念,推动海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贡献。专家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造诣,丰富的文化艺术实践经验,同时热心关注海淀文化事业发展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委员会成立后,受区委区政府委托,将对全区文化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专题调研,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协助开展区域文化人才培训和相关学术交流等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成员本着动态、开放、自愿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将适时进行增补和调整。相信这个专家委员会,将会成为海淀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有力的“外脑”和“助推器”。
区域文化是文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
余秋雨(著名学者、专家、教授)
最近我听到海淀区的文化发展规划,心里很高兴。因为世界上任何大都市的文化都是以社区文化作为基础的,或者我们讲区域文化,历史上每一个文化大都市也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概念,一定是群众一块一块的区域,它的责任、特色,然后有一种社区的聚集效果,慢慢地成为文化的代表。实际上我们在建设人文北京的过程当中,海淀区的文化规划,我相信会在整个北京西部起到这么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发散力的作用。文化就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没有边界的,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种区域性的定位。在不断寻找中,接受者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就意味着,我们的社区文化的建设其实非常重要,我们文化人一方面又成为文化的履行者、文化的领导者。
艺术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杨力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著名书画家)
文化和艺术向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海淀区这次大举打造文化强区,对于海淀艺术的发展也是次难得的大好契机。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艺术不仅仅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使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了。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体属于静态艺术,音乐戏剧、民俗歌舞大体都属于动态艺术。此次海淀艺术团联盟的成立,是艺术领域的一种创新发展,使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真正溶于社会生活,切实惠及于民。我希望能把静态艺术也纳入到海淀新文化发展的洪流中。希望我们艺术界的同仁共同联起手来,向大家展示海淀艺术的悠久、深厚,绮丽和多姿、博大与深厚,让更多人了解海淀,了解海淀艺术,让海淀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繁星璀璨。
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
张颐武(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海淀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融入的记忆,关于海淀所有的记忆都是带有感情的。我觉得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可能是海淀未来发展非常有趣的选择。这个地方仍然有很多的社区,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居住,我们感觉到这个地方还需要有很多的人文情怀。
我们需要一种高速向前冲和向后把历史记忆打捞出来的平衡,高冲力和高回忆结合起来。我们这些历史的、人文的资源怎样创造性地转化成为发展所需要的力量,恐怕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需要。怎样把这些人文的记忆、历史的记忆,关于北京大学,关于过去的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海淀,有许许多多人文的历史的承载的东西,来进行一个转化。我们回去,也蕴含着走向未来的力量。怎样在回忆和向前冲的力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也可能是我们发展所谓海淀文化的重要内涵。
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张连仲(四季青党委书记、四季青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
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有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并专门成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共存、共责、共建、共赢”为理念,加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海淀区委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是进一步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体现,也是展示海淀区文化形象的需要,是新历史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季青镇,位于西四环,座落在风光旖旎的香山脚下,有着良好的环境优势和人文优势。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季青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鲜花,和谐社区文艺演出等,同时加快步伐建设自己的文化项目,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网球、羽毛球等文体协会,经过两年的努力,马奈草地、坦博北京艺苑、元艺术中心、中间建筑、圆点等,新的创意园吸引了四海宾客驻足参观,目前我们已在与世博伟业协商加强合作,建设国家排演中心,依托香山风景区的定位和“绿谷氧吧”生态园区景观效果,将继续完善北京香山绿色体育休闲园,继续规划建设国际标准的体育休闲中心,利用旱河路两侧已形成的观光园,打造两条观光带,一条是南北方向自香泉环岛到田村的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带,另一条是东西方的杏石口路文化大道。
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论证,做好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市、区政府的支持帮助,整合各个领域资源,加快绿色产业调整的步伐,使文化产业成为四季青经济的新增长点,将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区艺术:当代艺术的回归与回家
彭锋(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博士)
中国当代艺术起源于80年代的圆明园福缘门。90年代开始,艺术家逐渐东迁散落至朝阳区、通州区、昌平区各地。福缘门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祥地?艺术家们随后为什么要东迁而远离海淀?这些都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将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视为整个社会的文化热潮中的一部分。在文化上,福缘门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北的圆明园和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东南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桥头。对于热爱文化的艺术家来说,选择福缘门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90年代后,整个社会的文化热消退,艺术开始向内强调技术,向外走上市场。处于东区的中央美院和工艺美院,满足了艺术家技术训练和传承的需要;聚集在东区的使馆官员和外国游客,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初的市场。当代艺术的东迁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回归与回家的契机。如果说最初的当代艺术是学西方的艺术,后来是为西方的艺术,那么现在则到了为自己的阶段。中国当代艺术要加入到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之中,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回归海淀,回归西区,回归文化,回归正面中国,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完成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有助于当代艺术回归艺术的本性。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可以为西方摆脱艺术终结的困境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