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园区在西山 “中间建筑”挑大梁

2009-04-08

中关村 2009年1期
关键词:艺术馆芬兰园区

沙 磊

辉映着秋日的阳光,西山的红叶随风摇曳着,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间建筑”、“中间建筑艺术馆”就座落在这“醉人秋色数红叶”的西山脚下。

10月26日,秋高气爽,记者在“中间建筑”作为主办方的“2008年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摄影回顾展”上见到了“中间建筑”董事长黄晓华先生。

一身休闲装束的黄晓华面带微笑地招呼他的客人,忙不迭地被嘉宾要求合影。

黄晓华给自己的定位是盖房子的:“不是艺术家,但可以为艺术家服务。”但他又说,建筑也是艺术的门类。

而“中间建筑”是他对创意和艺术的一种解读。

何为“中间建筑”

“不去左右别人的想法,有想法的人很难被左右,这就是中间建筑。”

“不去左右别人的想法,有想法的人很难被左右,这就是中间建筑。”黄晓华的解释似乎令人费解,“中间建筑这个别致而响亮的名字难道不够体现文化创意吗?它本身就是新鲜创意的结晶。”

“中间建筑”打动人的理由是:凡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很难被别人的意见左右。出于对这些人的尊重,“中间建筑”给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空间的使用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划。

黄晓华认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是工作室、展厅、教室、画室、冥想室、仓库、住处,甚至是密室,或者其他还没有想出来的用途。但不论什么用途,都取决于使用者怎么想。所以,“中间建筑”不会“告诉”使用者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激发”使用者有更多的想法。

记者在参观时发现,“中间建筑”的产品特征是这样的:满足创意个人创作工作特点的高空间(层高的优势),适合创作;大面宽、采光,适合展示;大面积高挑空地下室,适合收藏;功能空间完备,满足工作之外的生活情趣和需求;露台、庭院,产品延展的空间多,适合交流及寻找创作灵感,给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创作空间。

“中间建筑的创意复合区多种多样,有创意SOHO区、创意工作区、创意机构区、创意街区、创意工作室、艺术工作室等,每个创意工作者都可在此找到自己理想的天地。”黄晓华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据了解,“中间建筑”的艺术工坊和第一批个人工作室已经面世并得到了各位艺术界人士和客户们的初步肯定,目前后期产品的规划设计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中间”因何而生

中间建筑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充分结合了商业开发和艺术创作的新型开发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具有创意性质的工作种类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建设创意城市已成为众多国家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创意产业园区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早在2005年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按照支柱产业的要求,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海淀区的创意产业行动计划中,就明确了中关村地区要发展以创意为源泉,以科技为手段,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推进模式的创意产业。

“考虑到西山区域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海淀区文化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我们中间建筑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充分结合了商业开发和艺术创作的新型开发模式。在项目设计之初,就与西部区主流的艺术家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设计师、建设者和客户群三方共同做到一起,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一起勾画完了项目的建筑设计概念。”黄晓华不无自豪地回顾“中间建筑”的酝酿始末。

“中间建筑”设计师崔恺说,如今,“中间建筑艺术馆”西部圈子的形成使得这副由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组成的北京艺术“圈子”得以有更多的补充和延伸,多些直观与立体,也是我们对中国艺术前景更长远的期待,这是规划“中间建筑”时的立意。

记者注意到,创意产业是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热点,在北京除了798为艺术家自发形成的艺术园区外,北京的创意产业园区多为创意型公司聚集的工业园区,创意型个人和小型创意机构的聚集区在北京还是空白。

“‘中间建筑作为一个创意园区,从立项之初就把项目定位为一个‘适合于创意个人和小型机构创意机构,以文化产业为先导的艺术聚集区。”黄晓华让一语道破“中间建筑”存世的依据,而这种差异的定位也让“中间”找到了自己的所在。

创意者的乐园

中国文化创意要基于本土的创作,文化的根一定要扎在本土上。中间艺术馆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展示平台。

谈到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的全球艺术市场的看法,黄晓华显得平静而又自信。“只要是商业行为都会受影响,大家处在一个链条上的,没有谁例外,没有特殊的。但文化创意园区有它独特的市场,客户群体不一样。”

曾于今年3月在中间建筑艺术馆办展览的,以大气、平和著称的北欧芬兰女艺术家莫莎给“中间建筑”以很高的赞誉:“由企业和艺术家的合作所引起的对于艺术和生活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是久违的,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很久没有人思考了。如此说来,第一次出面策划和主持艺术展的企业‘中间建筑此举算得上是不同凡响”。而在芬兰方面,当莫莎把与中间建筑成功合作的成果带回芬兰后,引发了芬兰艺术理事会的重视,他们一直希望将芬兰的艺术成果带到东方来展示,但严谨的芬兰人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这一次他们从莫莎成功展览的报道中看到了希望,目前,芬兰艺术理事会正在加紧策划,希望在明年春天将一批芬兰顶级艺术家都带到中国,在中间建筑艺术馆做一次联合展览,如果展览届时能够成功举办,将是中芬艺术史上的一次佳话,也会为北京西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但黄晓华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机遇在于: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相比,中国的比重低的很。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中国文化创意要基于本土的创作,文化的根要扎在本土上,这是国外不能替代,无法垄断的,但可以受国外影响。所以,像这样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中间建筑希望能提供这样的平台,并希望能为生活在西区的广大客户提供一个高品质的艺术氛围。

专家认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黄晓华表示:“文化创意产业有人的智力活动在里面,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很大,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性很强,发展空间很大。”

黄晓华告诉记者,中间建筑是一个以创意为主题的园区,未来完整的西山创意园不仅有适合于艺术家个人的工作室,还将有这样长期用于艺术展览、展示、交流的场所和各种配套设施。未来建设好的中间建筑将是一个能够满足艺术工作者们创作、交流、展示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园区,我们希望在这里的朋友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更能够感受到创意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

“目前先期投入使用的面积近2000平米的中间艺术馆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展示平台,发现并推介中国当代优秀艺术家参与国际交流对话、培养公众对当代艺术与设计的鉴赏能力、鼓励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和新想法,成为创意者的乐园。”黄晓华的期望也许并不过分。

精神上的筑梦

登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蓬勃激荡的人生,登山家能够克服一切艰辛实现梦想,既是人生价值的体系,也是国家的光荣。

攀登近水楼台的西山是黄晓华近乎每周的“规定动作”。

黄晓华说,自己登小山,感受别人登大山的感觉,也过瘾,也很好。

在回答为什么不登大山时,黄晓华回答道:““大山,当然是想,现在身体素质能力准备不够,物质上的山峰是很容易达到的,我能登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不必刻意勉强自己,从不苛求。”

“做‘中间建筑是我的一种尝试、同时是一种兴趣所在。如果成功的话,下一步可以在创意建筑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空间作更深入的解读,建筑本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创意园区如何使其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空间的存在形态,中间建筑期待用适合于创意艺术类需要的产品吸引并汇聚相关人才。”

黄晓华把做建筑看作像登山一样,视为精神上的享受,淡泊而不刻意,去伪而存真实。

黄晓华坦言:“登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蓬勃激荡的人生,登山家能够克服一切艰辛实现梦想,既是人生价值的体系,也是国家的光荣。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一份人生的感悟和体会。这种精神正式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登山是精神上的筑梦,是把生命放到极限中去,用生命的意义考验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猜你喜欢

艺术馆芬兰园区
J+生活艺术馆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