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2009-04-08程乃珊
程乃珊
在当今社会,贫穷是失败的代名词,但清简,却是一种精神境界,两者是不等同的。正如弘一法师后半生过着粗茶淡饭、布衣绳床的生活,但谁都不会认为他是贫穷的。日本作家中野孝次说过:“清简是由自己思想与意志积极创出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清简是选择最简朴的生活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思想。诚然,你我都是凡世俗人,怕是达不到清简原意的那个境界,但在这萧瑟寒冷的经济隆冬,或许正好可借此重新思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物欲会转淡,不是因为对人生已厌倦,而是丰富的阅历令你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人对生活的四个基本需求,无非是衣食住行,要简约我们的生活模式,还是得从此着手。
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刚从上海去香港定居,有如小鸡跌入白米缸,真恨不得将所有品牌店的东西都搬走。积存的衣服已足够余生所需,但每季流行的走向还是令自己觉得衣服永远不够。不知从哪一刻起觉得,穿来穿去,老是集中在这么几件,就是它们间的搭配已足以应付各种场合。这才悟出一个真理:时装商人推销的根本不是衣服,而是一个幻想和欲念,一个渴望表达的自我形象。如果对自己的形象定位明确,那无论是大减价还是朋友怂恿你去大血拼,你都可以刀枪不入,紧紧守住自己的钱包。
西谚有说,人一生离不开三位师:教师、医师和牧师。女人则再要加两个“师”——理发师和裁缝师。二位师无需拥有什么证,只要是与你相知相识多年,熟知你的秉性爱好。笔者有幸拥有这样二位,虽不属大师,却实在是良师。我的理发师从我20岁起就跟上他,他退休后在外租了个房,开了家理发店自己做老板,我依然忠实跟随,每次收费20元,比外面发廊便宜一大截,就可以令我一头清爽出入各场合;我的裁缝师也是跟随多年,熟知我的体形和审美,并可以依葫芦画瓢克隆下香奈尔和圣罗兰的经典款式,收费也只有它们零头内的百分之几。
说到住,而今人们都热衷装修居室,一掷千金,毫不吝啬。笔者家中用的却是最大路的涂料,那是因为我清楚墙上要挂的是各式英国瓷盆和中西字画,太豪华过度的装修反而会冲淡它们的光彩。适度的家常的装修会令居室更具亲和居家的气氛,并会令家具摆件的每一条曲线和轮廓,都清晰柔美地展现出来。随便一束草花,都能在简朴低调的背景衬托下,展现出生命的美感。我们往往欣赏黑白摄影更甚于彩色照,是因为单一的黑白中,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读出光影的层次,这是同样的道理。
说到鲜花,是装点居家最方便最自然的方式。我很少去花店去买那种经人工包装过的鲜花,又贵又做作。我总是光顾推着自行车的街边流动花贩。我家中四季鲜花不断,大多是草花,只要是鲜活的,任何生命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美感。
现代人很大一部分花费是社交:下午茶、饭局、各种聚会……当泡咖啡馆用下午茶成为城市时尚一族必需的生活方式时,想想《卧底经济学》一书所说的:城市人花钱去喝昂贵的咖啡,不是消费于咖啡本身,而是消费于城市一角的空间,赚大钱的并不是咖啡店,而是咖啡店的业主。这就是在外面喝咖啡(进餐、购物)的代价。如果我们去超市买回咖啡、啤酒和曲奇小点心在家里与亲朋好友享用,价钱当然要便宜多。以上海为例,外出下午茶或会餐,人均百元已属普通,其实不如在家待客。笔者常在家午茶招待朋友。只要准备一套精致的茶具和点心架,桌面摆上鲜花暖炉和漂亮的餐桌饰带,再选几盘好听的CD,家中午茶既经济又温馨且私密性强。同样的,家中聚餐,可以请每个客人带一道菜,主人只需准备一锅热汤,如是既热闹又有气氛。需知如今聚会“吃”已不是主要,主要的是气氛。现今不少“模范家庭”(无饭家庭),既不经济又不利健康。每晚围桌合家晚餐,是一天最开心最温馨的时刻。上班族天天回家后再煮食,固然麻烦,但可利用周末在家包点蛋饺、做点熏鱼或买点大虾拆虾仁,在这样的大冬天,回家后煮上一锅热腾腾的虾仁蛋饺粉丝煲,再放点青菜或大白菜,小夫妻热呼呼就是一顿;或者用鸡或牛肉等熬好一锅高汤冻在冰箱里,有兴趣可在周末裹些馄饨,临时用高汤下点面条馄饨,或去邻近点心铺买几只蔬菜包,就是小家庭很温馨方便的晚餐。
至于行,无非多点步行,多利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堪属老生常谈,不必多说。
写到这里发现通篇文字老套又白实,一点也不时尚,想推倒重写,却忽然忆起一首老歌:Its not having what you want, its wanting what youve got.(重要的不是你要什么,而是你已经拥有什么)。 连歌里唱的,也是这般老土浅白!所以,衣服还是要买,咖啡啤酒派对还是要有,居室也要装修,日子还是要过,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