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描摹使文章出彩

2009-04-08王俊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拇指比喻眼睛

描摹,是记叙文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事、景、物的状态呈现出来,让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的变具体,无形的变有形,从而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状、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现场感。如何巧用描摹让文笔出彩,笔者建议从如下三个角度做些尝试。

一、调动感官,充分联想。

描摹要想出彩,得全方位地调动各种感官,使笔下的世界呈现出一种直觉相通的状态。比如写静,说“教室里只听见笔和纸磨擦得沙沙作响”,写出了静的“模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新鲜。来看看屠格涅夫是如何描写静的:“四周是那么宁静,你能听见一百步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钩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疏松柔软的草面上——永远掉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腐烂。”在作家笔下,“静”是松鼠在百米外枝头跳动的声响,是枯枝掉下来钩在另一根枝上的晃动,是疏松柔软的草坪,是永远躺着的等待。通过描摹,“静”变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感了,美感由此而生。

描摹之美,还要靠联想来实现。联想是视听的延伸,常常能把有限而枯燥的现实世界铺展得丰厚而瑰丽。比如简单抽象的“0”,因为调动了其形态与意义等方面的联想,便被描摹成一段有如童话的美丽排比:“我是缀在枝头的果实,给园丁以丰收的惊喜。我是分子、原子、质子,构成这美丽的大千世界。我是达芬奇笔下的鸡蛋,他就是从划‘0开始,创作出了《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我展开就是一条线段,良好的开端与有力的结尾

一对接,就变成了圆满。”

二、巧用修辞,推陈出新。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还这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还这样比喻的是蠢才。”描摹要抓住一个“新”字:视角新,设喻新,给人的感觉才能新。鲁迅在《滕野先生》一文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可谓就地取材,独创一格:“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更是以设喻新奇、描写独到而著称,试看几则小例:①写人的笑声:“楼梯上一阵女人笑声,一片片脆得像养花的玻璃房子塌了。”②写物价上涨:“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③写夜色中手电筒的光亮:“雪亮的光射出丈余,仿佛从黑暗的心脏里挖出一条隧道。”

让我们再来看画家兼文学家丰子恺先生是如何来描摹大拇指的:“大拇指其貌不扬,自惭形秽,常退居下方,不与其它四指并列。它矮而胖,构造简单,别个手指两个关节,它却只有一个。但五指中,它工作最艰苦,拉胡琴,它紧扶琴架,吃果物它剥皮。而有什么悠闲、舒服的事,象抽烟之类,却让食指和中指去领受。它诚实肯干,所以,人们称赞呱呱叫的好人时,总是伸出大拇指。”简单的一个手指,拟人一用,写来便洋洋洒洒,妙趣横生了。

三、抓住典型,以少胜多。

精妙的描写应该抓住描述对象的典型性,对描述的个体有独特的发现,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抓住了典型,方能以少胜多,“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以写眼睛为例,比如,鲁迅《祝福》中描写人生末路时的祥林嫂的眼睛可谓传神之至:“脸上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祥林嫂呆滞的眼神里,已经沉淀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再也兴不起半点生的涟漪。再如一位同学如此描摹老师的眼睛:“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正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宝石与珍珠的光彩,微波与柳絮的温柔,便凝成了一双清澈、含情的智慧明眸。

描摹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愿我们用金子般的心灵去感知生活,用天使般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火一样的激情去点燃生活,用描摹的生花妙笔书写出醉人的锦绣华章。

王俊杰,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猜你喜欢

大拇指比喻眼睛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大拇指历险记
买椟dú还珠
大拇指的作用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