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09-04-08谢中卫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着一个“激”“引”“放”“活”的原则,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是激发兴趣。“引”是放手引导,“放”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创新,“活”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中学生已经有辨别事物的能力,怎样去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对语文产生积极的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的教师。让学生因为你的才华进而爱上你所教的学科。因为有了“爱”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抓住时机尽快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应急措施,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和“吹牛”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和“吹牛”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吹牛”让大多的学生有种错觉——对所讲的故事产生兴趣。两种方法都不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在正确的诱导和教法的改进上应多下功夫。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提录音机到教室里,最初放节奏比较快的音乐跟学生听,让他们和我一起跳起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懂得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增加彼此的情感。我接着说:“今天我不上语文课了,让我们来放松放松。”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放松什么呀。我说,“我们来感受一下音乐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接着我开始新课,讲到“乐以教和”时,同学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个概念的深刻意义。

另外在教学《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空手走进课堂,学生很奇怪,怎么没带书呢?“现在老师来读课文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从老师的朗读体会作者江南二月春的情景,听完之后,要根据你听到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下来。看谁“听得认真,体会得深,画得逼真”这样学生本着图、闻结合的目标去听,从老师优美的语言中展开联想,再画出来,还体会到了语言美。这样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

二、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

1、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语文实践。可结合课文、自然、社会等学科教学,让学生做小实验。这样,既能消化教学内容,又能积累读写素材。自然中的聚光、热胀冷缩、种子发芽、简单嫁接、磁铁性质等都可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可让学生进行小制作。这类作业,要引导弄清实验(制作)程序,要求作好实验(制作)记录,或结合实验(制作)写小作文。

2、在搜集整理的活动中进行语文实践。一是“实物”搜集。可引导搜集邮票、火花、图片、烟纸、糖纸,指导他们有选择地贴在专门作业本上,根据画面写出图意。还可让学生将图片按专题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辉煌的成就”、“伟人的风采”,对这些专题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述。二是“语言”搜集。可引导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中搜集名言警句、精彩广告,还可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话,至理名言,并通过交流,去粗取精,互相学习。

3、在社会调查中进行语文实践。可围绕专题,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开展感受家乡变化的参观活动、察看家乡环保情况的调查活动、体验社会文明的采访活动、了解社会用语的调查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专题报道、调查报告或建议文案,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大自然是最大的课堂,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收获知识,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春》后,结合该单元的综合实践主题“感受自然”,我请学生分组合作,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编得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惟他马首是瞻的份了,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老师的嘴皮子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十几二十年前(改革开放后标准化试题一度受到钟情),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才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乐此不疲,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的标准化试题,二十世纪末的研究性学习,二十一世纪初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固守一隅,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如今看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怎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呢?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已经过时,固守一隅只能失败,只有变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潮流。

三、开展活动 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

他就有多大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其次情感教育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进行认知与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好突破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焰,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使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材的感染熏陶。如学习《最后的一次演讲》、《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如果能做到绘声绘色、感情到位的范读,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借助于媒体,但那只能是对范读的强化。

最后从教学实践中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注重和发挥了阅读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减少作业量,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从而使语文课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

实践证明,我这套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作用。不难看出,兴趣其实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

谢中卫,教师,现居贵州桐梓。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老师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