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培养的科学方法
2009-04-08周丽娜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涉及到人性、人情、民族思想感情、民族精神、民族审美观念等内容。新的素质观要求我们致力于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而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把语文从应试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人文教育要素
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出很浓厚的人文气息。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传统文人的人生信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的恬淡自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也有朱自清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马丁路德金对自有平等的渴望……,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生活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我们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深层的民族意识、人文精神,从而让其受到心灵的荡涤,在古今中外名著佳作中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从而树立理想人格的目标典范,明确人生的责任,追求人生的完美,激发创新的动力。
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因此,中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但要长久、充分的发挥,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二、围绕人文素质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始终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第一位,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首先,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因为语文课上不朽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不朽的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在巧妙设计、恰当点拨的同时,再加上优美动听、声情并茂的讲解,那么它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能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能为学生对形象进行再创造提供外在的条件,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创设新的语文课堂。这个课堂是师生民主、互动的课堂,同时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最后,不断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满腔的爱国情怀;不但要刻苦钻研教材、备课,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但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有一种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从而达到“爱屋及乌”。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内涵,正是文学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那些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盘根错节的爱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事实证明,一旦学生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他们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许多文学名著都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的看法,学生在阅读时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
而且现代教育要求老师更要关照学生的生存状态,培育学生的阳光心理,当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观照了每一位学生,关照了学生生存的每一个层面,它就闪烁着人文智慧的光辉。而沐浴在这种人文关怀下的学生才会在今天与明天,在生活的每一天都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永久的使命与企盼!
周丽娜,女,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