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解读

2009-04-08杨万富任红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乡李白月亮

杨万富 任红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诗经·月出》一轮皎月从诗经里照射出澄澈、美丽的光芒,从此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敏感的心弦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转拔响,一切欢欣愉快、生死别离、忧患得失都假月相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胡月寂寂,霜月清清,山月苍苍,诗人们借月的绰约、柔媚、凄婉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志,或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体现出意蕴的丰富性。

东坡有诗“新月如佳人”,韦庄诗云:“辘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月亮皎洁的容颜是女性貌美的象征,美丽的青春女子则像月亮温婉动人。月亮本是天上的圣物,是美的象征,是女性的象征,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肇始于人类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时期。创造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就是月神,在汉墓砖画中,伏羲手捧太阳,女娲则手捧月亮。远古人认为,女人和月亮有着一样的本性,都有“膨胀”的倾向,而且还有与月相变化周期一样长的生理期。他们的观念中,物体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超时空地发生作用,所以月光的照射可以使女人怀孕。因此月亮赋予了女性一种神秘的能力。《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别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

在古代民间就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民间赏月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至宋代,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表现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不管境遇如何,心中自有一轮月辉,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文人墨客常以明月渲染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潺潺流淌,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鸟鸣涧》中“人闲轻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花落、月出、鸟鸣,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在王维的笔下,澄澈幽静的月恰是他追求的心志高洁的人生至境。

南朝周祗《月赋》: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赋予月高远、润洁、柔和、纯净的审美内涵。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水清夜静,月白花香,诗人掬月弄花,逸兴悠长,在苏轼《赤壁赋》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清风明月已成为诗人的精神家园。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圆月如盘,残月如钩,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仰望明月,思绪飞越空间,想念同一轮明月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反衬孤寂,月光如霜是清秋宵寒,更是漂泊在外的诗人心境凄寒的体现,月夜思乡在李白笔下清新朴素而又韵味悠长,在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咏月来思乡怀人诗歌,“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娥眉山水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江行思友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多情的明月是李白和王昌龄肝胆相照的见证,给被贬的失意人带去一丝慰藉。“月下飞天境,云生活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月映水中似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兴起结成海市蜃楼,奇妙美景掩饰不住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

李白自称“月奴”,他的诗有三百多篇咏月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雄浑美好的月亮为李白天才的想象,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景象,月是他无所不达的翅膀,爱恋不已的情人,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苦守相伴的知音,抚慰灵魂挣扎的精神家园。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口》);“去年月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月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三、以月烘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月亮清冷往往触发失意者的空灵情怀,寄寓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又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也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寄托,体现诗人悲苦之情。

大家都脍炙人口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风、残月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表现离别的凄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深院锁清秋”(李煜《相思欢》),如钩的残月,表现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后主悔恨和血泪的悲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全诗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秋深、夜静、月落、乌啼,凄清寒冻使落第的诗人越发凄凉难耐。

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还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苏轼在《赤壁赋》里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悬于天际的月亮,常常引发诗人们哲理的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刘禹锡《石头城》中“旧时淮水东边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见证物是人非的沧桑;李煜《虞美人》中“小楼咋夜又东风,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月”还是那一轮月,而故国早已易主,亡国贱俘的李煜借月表达了多少离恨!

裁一片月光栽在心里,在灰暗庸碌的日子里,感受浪漫和光明;乘一叶扁舟徜徉在月光流转的河流里,浸润古典的高贵和感伤。

杨万富,任红玲,教师,现居湖北随州。

猜你喜欢

思乡李白月亮
静夜思乡情意浓
思乡
诗仙李白的归宿
本期主题:思乡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倒下的那一刻
思乡美丽又忧伤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