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牛“变性”:牛根生一石二鸟?

2009-04-07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8期
关键词:牛根生变性伊利

采 芙

忽然之间,蒙牛要“变性”了,要头戴“红顶”,加入国资行列了,这不能不让人关注,让人慨叹。与几个月前为蒙牛的命运哭泣不同,近日牛根生的脸上又浮起了笑容。蒙牛被中粮集团收编,也算是找到了一棵不错的“大树”,蒙牛的命运有了转机,牛根生本人也成功套现9.55亿元成为中国乳业首富。但是,伴随中粮的入主,蒙牛还能是那个被深深打上牛根生烙印的蒙牛吗?这一步带给老牛的,更多是无奈还是又一次成功的微笑呢?

用10年时间开创中国乳业民营传奇的牛根生,突然在一夜间导演了一场中国式“国进民退”的资本大剧:蒙牛“变性”了。

2009年7月5日,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共投资6l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这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交易案。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各方媒体,也引得纷纷争议。

就事论事,在蒙牛危难时刻,中粮出手,入主蒙牛,应当说绝对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对于“宁可送给兄弟们,也不卖给外国人”的牛根生来说,此番戴上“红顶”也算得偿所愿;而对于早就虎视眈眈、想要跨进乳品业的中粮来说,也实在没有比蒙牛更合适的对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多年粗放式的高速增长后,面对信誉低迷、危机重重的中国乳业,中粮似乎也是扛起整合与复兴大旗的不二人选!

朱新礼想要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时,几乎遭到了举国上下对外资控股的声讨,而这回牛根生将蒙牛嫁与纯正的国字头“中粮”,引来的却是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进民退”的大戏就已经在钢铁、交通和民航等行业轮番上演;近期,土地拍卖市场频现央企“地王”,也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此番中粮入股蒙牛,被许多人称作是反市场化的“国进民退”。

蒙牛“嫁入”豪门,是否牛根生的又一次聪明“决断”?

以退为进造“蒙牛”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养牛场工作。5年后,他进入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他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董事会免职。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释。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选择了自主创业。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元,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古,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8000多万元。而i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归心,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禄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但是在乳业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时候,蒙牛的生存空间饱受挤压,或明或暗的算计来自各个角落。

有竞争对手开始希望将蒙牛这个初生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蒙牛经历了广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事件。面对竞争对手的明枪暗箭,牛根生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对蒙牛的打压也最厉害。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并很谦虚地打出:“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的口号。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赢得了更多的同情与支持。

对于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牛根生的解释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活下来,同时还能长大”。面对竞争对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还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还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别大的,当时挨打和挨骂是为了将来不挨打不挨骂。”

竞争对手的恶毒招数就这样被牛根生化解于无形。

巧借外力铸辉煌

弱小总是容易受人欺,为了谋求快速壮大的机会,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资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

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士丹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在强敌环视的制造行业里每年获得50%的增长率,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中是一个天方夜谭,是没有胜算的赌博。但是,牛根生却出人意料地同意了国际投行的条件,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有了资金支持的蒙牛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竞争对手的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

2002年,蒙牛的营业收入达21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乳业四强之列。他本人也被评选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2005年,蒙牛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蒙牛的速度,让外资股东无话可说,按照协议的要求,蒙牛乳业2004年的净利润是以3亿元为界限,而蒙牛公布的2004年业绩为3.19亿元,超出了外资股东的期望值。

2005年4月7日,摩根等外资股东提前终止了与管理层之间的对赌,代价是将其持有的本金额近5000万元的可转股票据给蒙牛管理层控股的金牛公司,这接近机构投资者所持票据的1/4。这些票据一旦行使,相当于6260万余股蒙牛乳业股票。

“一招鲜,吃遍天”,牛根生凭借独特的智慧奠定了他的乳业江山。遭遇多重危机

按照2004年《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家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第107位。然而让所有人吃惊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

“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2月,牛根生又辞去了蒙牛集团总裁的职务,只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一变化让他得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脱身,从而可以帮助管理层专注于“回报社会”这一更大的目标。

然而,蒙牛却没有像牛根生设想的那样继续飞速发展下去。

2008年对于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而言,恍如一场噩梦。醒来时,神话已经破灭。

牛根生曾宣扬“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2008年3月,他去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的一个话题是“大品牌就得负大

责任”。而仅仅半年之后,蒙牛与伊利、光明等国内乳企标杆同样深陷三聚氰胺危机。

2008年9月中旬,蒙牛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均被检出含三聚氰胺,蒙牛集团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塑造的品牌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事发后,牛根生在第一时间作出表态:无论是与非,无论长与短,我们都要坚决地、彻底地、全面地负责任。为了承担责任,我们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但他同时称自己和99%的员工不知情。

然而,2008年9月22日蒙牛高层在一次报告会上的说法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次牛根生选择了缺席。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这次事件是小型的原奶供应商出了问题,大牧场的自律能力还是很强的。蒙牛之所以在国家检验后才发现产品存在问题,是因为以前国内对三聚氰胺没有检验标准。”

道德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同步袭来,让蒙牛真正感受到巨大压力。

“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2008年10月18日,牛根生给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写的名为《中国乳业的罪罚冶救》的万言信中的一段话。

牛根生甚至在“万言书”中称:“蒙牛最后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万言书”还讲述了感人的场面:柳传志在48小时之内就将2亿元打到老牛基金会账上。俞敏洪送来5000万元。江南春也准备了5000万元救急……

一时间舆论哗然,铺天盖地的指责如潮水般涌入,许多人认为这是牛根生在借民族品牌的名义寻求自救,而且这件事也使牛根生在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层面遭受了巨大的道德谴责。网友们指出蒙牛根本不是民族企业,蒙牛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那里是逃税的天堂。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蒙牛最深切的危机,不是被并购,而是消费者感受到了蒙牛的欺骗,开始对蒙牛说不。老牛用眼泪‘深情表演说这是民族品牌的危机,让消费者再次受到欺骗。”

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有人称,三聚氰胺事件和经济危机导致蒙牛股价暴跌,导致其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蒙牛面临外资并购危机,牛根生在饭桌上声泪俱下,写下“万言书”求援。

据蒙牛发布的公告称,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蒙牛股票下挫后,为避免股票市值波动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动出售,牛根生为了求援才写下“万言书”。

2008年12月初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论坛现场,牛根生在“万言书”事件后首次公开亮相,他辟谣说,此前看媒体报道他“声泪俱下诉说蒙牛危机”的内容是编造的,蒙牛公司本身并没有出现财务危机。

牛根生说,由于获得柳传志、俞敏洪等同学的援助,撤换回老牛基金会被质押在外国机构里的股份,所以他写了一封感谢信,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说明事件经过。没想到“感谢信”,最后被媒体演绎成了“万言书”事件。

有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万言书”风波中牛根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与其说牛根生担心的是蒙牛控股权的旁落,不如说是在金融危机下对蒙牛股价危机的一次紧急公关,这也是牛根生一场高明的自救行为。

蒙牛“许身”中粮

2009年7月5日,牛根生兑现了“万言书”的诺言,没有将蒙牛卖给外资,但却导演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国进民退”的资本游戏。

当天,以每股17.6元(港元,下同)的价格,牛根生将其实际控制的近10%的蒙牛股份,配售给中粮和厚朴基金成立的一家目标公司。交易中格外醒目的是,这笔总共30.58亿的配售中,包含了由牛根生掌控的老牛基金会全部3.48%的资金压力。这是迄今为止,香港上市公司食品行业最大的一宗交易。据他观察,在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的双重打击之下,蒙牛资金缺口高达20亿~30亿元人民币。

与中粮集团的交易若最后达成,交易金额将达到30.58亿元,这是自1999年蒙牛成立以来,牛根生及其团队的最大套现行动。套现的动机及去向同样令人关注。“双寡头”格局短期无虞

当前,乳制品行业基本处于“双寡头”格局,蒙牛和伊利实力不相上下。尽管同处内蒙古,但两巨头向来“水火不容”,蒙牛此前飞速成长,而有国企背景的伊利近几年也做得有声有色。

市场担心:蒙牛“许身”中粮后,会不会将伊利远远甩在身后?会不会使乳业当前格局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2007年,蒙牛、伊利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13亿元、194亿元;2008年,蒙牛、伊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38.65亿元、216.59亿元。

从市值上看,截至7月7日,蒙牛市值达到301亿港元、而伊利市值为126亿元,蒙牛市值为伊利的2倍左右。但蒙牛也并未占尽先机: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后来的“OMP事件”,令蒙牛失分较多,而伊利在该轮较量中则略占上风。

业内认为,新东家的加入毫无疑问会给蒙牛带来更多的机会,借力中粮,蒙牛有望恢复和巩固其市场和行业地位,但乳业双寡头的格局暂时不会因此次交易而发生变化。毕竟中粮方面只提供资本力,而实业方面还要依赖蒙牛的自身努力,蒙牛要想拉大同伊利的差距并不容易,双方的“较量”还在继续,实力变化与否尚需时间检验。

据悉,伊利上下对待此次交易也非常关注,内部已经在着手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相信有了竞争和压力,乳业的发展会更加良性、健康,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双寡头格局其实有利于乳业的稳定发展。”(编辑/若邻)

链接宁高宁和牛根生

两双手握在一起,主导了中国食品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宗交易。他们生于同一年,1958年;都曾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一个是“新国企”的领军者,一个是民企领袖。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和蒙牛公司董事长牛根生的共同推动下,中粮联手厚朴基金共同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股权,成为“中国蒙牛”单一最大股东。

至少从目前来说,交易的双方都是赢家。在中粮一边,宁高宁抓住近年来举国上下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提出了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本市场都相当欢迎的中粮发展的新战略,也就是建立“全产业链的粮油食品企业”。要实现这一愿景,最理想的策略不是重起炉灶,在充分竞争的红海市场激烈角逐,而是利用资本运作,高起点切入食品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迅速填实产业版图。蒙牛是中国乳业龙头,且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进取心,宁高宁当然心动。

而对蒙牛来说,经历了最近一年的多次挫折,以牛根生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市场上,在作为民生“必选消费”的乳业领域,一个民营企业究竟能走多远?如何才能走得更远?客观地说,蒙牛开始感到自己已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完全按照股东投资回报的纯商业逻辑而运行。于是,牛根生选择和中粮这一粮油食品领域的央企联姻,固本强基,以图长远,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我们看来,宁高宁和牛根生的握手,中粮和蒙牛的联姻,预示着中国的“企业家经济”正在出现新形态。传统上,人们习惯于国企、民企、外企的划分;国外学者则有国家主导型、创业家型、大企业型、寡头型的区分,并认为创业家型经济和大企业型经济的混合是最理想的经济形态。而中国的政经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一方面,和任何经济体一样,真正的经济繁荣系于企业家的创新才能,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建立有利于企业家行为长期化的体制环境;但另一方面,和西方式的建立在个人主义文化基础上的企业家经济所不同,国家主导的体制环境,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决定了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必须十分重视和国家、政策、社会、民众之间的和谐。或者说,中国的企业家经济是一种“三明治结构”,国家、社会、企业家融合在一起,只是在不同的所有制形态中的比重不同。

而从另一个视角,自2004年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引入国有背景的天津泰达作为大股东,到5年后牛根生为蒙牛引入央企的血液,我们看到,在没有特殊政策护佑的市场上拼搏的不少民企,基于种种深层次的生存与发展考虑,正主动让“私有”色彩减退,“国家”色彩增加。我们希望这是有助于治理完善和资源优化的善举,而不是由于民企生存环境相对艰难、越办越难、愈行愈艰而导致的无奈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宁高宁和牛根生的握手只是一个开始。

猜你喜欢

牛根生变性伊利
征兵“惊艳”
伊利的万科式恐惧
“变男变女”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计算机先生”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
82.7%
悲情牛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