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4-07代敏贺正宜
代 敏 贺正宜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并针对当前金融危机,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 毕业生 金融危机
就业乃毕业生之本,它直接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目前国内建筑业萎缩,房地产遭遇寒冬,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更加明显。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时说:“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管窥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
一、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由于建筑业往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十分活跃,加上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等多方面的原因,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大部分毕业生都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的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西部不少城市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因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东部供过于求,西部供不应求”的现象。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分析,85%以上高层次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人才向经济基础发达地区,向大中型城市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缺口较大,优秀建设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流失趋势逐步增大。以湖南城市学院首届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为例,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就业的毕业生有39人,占总人数(53人)的74%。而在西部就业的仅3人,且都在相对经济较好的柳州市和昆明市。可见,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性。
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一般面向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其中设计单位居多。一般而言,设计单位偏向于招聘专业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熟悉运用计算机、综合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而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如建设局、规划局、园林局等单位则需要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大学毕业生,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和中共党员,并且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而高校等科研教育单位则要求科研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有耐心、责任感强且有恒心的毕业生,一般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不论是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还是科研教育单位,一次性招聘的人数也是非常稀少,多则五六个毕业生,少则一两个毕业生,不像其他专业,一个单位一次性招聘人数几十上百号人。由于本身太过于专业,建筑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小得多,特别是目前的金融危机,很多单位受其牵连,经济下滑,没有招聘计划,就算经济相对较好的单位,也是持观望态度,不敢多招。
3.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
受媒体长期以来的追捧,建筑类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很多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定位偏高、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好专业就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在过去的年代,大学毕业生都有起码的工作;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理所当然,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顺从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毕业生应树立职业理想服从社会需要的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淡化“精英”意识。特别是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不能片面地追求在大城市大单位谋求发展,应该做好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援建设的思想准备,树立“先求生存, 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的大学生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而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积极适应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要学会做人,努力从社会需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学会做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充分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学会学习,努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学会创造,加强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就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道德的培养,不断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3.加强道德修养,诚实守信
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诚实守信,坚持诚信择业和创业。要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以踏实的作风择业就业,郑重迈好就业第一步,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有些毕业生在未告知或未征得签约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又与新的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这些毕业生违反了就业规定,他们不仅使用人单位蒙受了损失,也给自己和学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这些毕业生忽视职业道德,缺乏对诚信守信的追求。对于企业来说,职业道德一直是人才考察中的首要条件。调查显示,多数用人单位把毕业生的道德修养放在了首位,他们非常看重具有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吃苦精神、诚信品质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大学毕业生注重智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德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丽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莉.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4]闫汝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王益凤.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