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2009-04-07原晓苑
原晓苑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存在着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盲目、攀比性消费、追逐名牌、情感性消费等问题。高校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消费方向,科学合理的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辅导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消费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实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其主流是正确的、科学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辅导员应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消费,探索大学生科学消费对策,从而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炫耀性消费
大学生站在时尚的前沿,迷恋名牌、喜爱稀奇古怪的物品,习惯于将自己拥有的某种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希望用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显示自己,借以满足“自我表现”欲望和心理的平衡。
2.超前性消费
超前性消费通俗的讲就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日益提高。由于当代大学生处在时尚前沿,许多昂贵的消费品也因此变为他们的日常必需品。尽管大学生尚未工作,没有基本收入来源,但超前消费却在悄然兴起。通过消费上的新潮、前卫、时尚来展示他们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的张扬奔放。
3.盲目、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圈广泛,频繁的聚会或外出,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但是他们不会合理安排费用,在消费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结果出现了盲目的消费。大学生处在并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力,自制力不强,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时,特别容易出现攀比之风。有些大学生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需不需要,不管是否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也要去购买。
4.追逐名牌
大学生接触信息广,社交活动多,总希望在群体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形象价值。他们比较注重商品的式样与档次,特别是知名品牌。在消费上往往跟着“名牌”走。他们关注名牌,痴迷名牌,对自己喜爱的“名牌”,往往是倾其所有,一掷千金。
5.情感性消费
情感消费实际上是礼尚往来,感情投资。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们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金钱、物质是不可少的。
二、造成大学生上述消费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处在并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和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和行为。社会上有些人过年请年酒、小孩上大学请上几大桌、高考结束谢师宴、生日PARTY等一些人情往来给大学生的情感消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视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大学生可以快速了解社会流行时尚和商品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有些媒体大肆宣传超前消费,淡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美德,大学生受到这种超前消费的影响,导致他们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脱离家庭实际盲目追求现代化、高科技化的生活,结果增加了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2.家庭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和照顾,甚至是溺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孩子进行自立自强教育,不管是经济富裕家庭还是经济困难家庭,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和物质要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富裕家庭,为这部分大学生提供了高档消费的基础,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其他同学。条件一般的家庭,基本能保证子女的正常消费甚至纵容子女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而某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宁愿自己省吃俭用、借钱,也要满足孩子的各方面消费。家长的这种溺爱心理和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花钱无度的恶习。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本身的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消费行为。
3.自身原因
当前的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没有真正成熟。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具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购买选择能力,但他们没有理财经验,经济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常常会出现盲目、攀比消费等。大学生消费的重点不在于物质产品本身,他们更注重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和心理上的认同。他们要求能反映时代风尚的商品造型和外观、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品结构、性能,在服务方面追求享受、新潮、刺激和独特。他们不管消费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有没有用、自己有没有这个消费的经济实力,先买了再说,还有别人有的自己要比别人好,别人没有的自己要先有。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周围同学保持一致,而不是自己需要的。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辅导员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侵袭,尤其要注意分析和批判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合理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思想,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号召大学生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以及盲目、攀比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2.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辅导员要把消费观念纳入“两课”教学的范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观念;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攀比、追逐名牌等非理性的消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等等。
3.培养大学生科学理财能力
当今大学生大多是家长的宠儿,缺乏一定的理财知识,不能科学合理的支配钱财,所以需要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培养理财能力,首先,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作用。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的教学形式,传授理财基本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理财方式等。其次,培养大学生理财基本技能。鼓励大学生实践科学合理的支配金钱及金钱规律,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怎样科学合理的消费。理财能力是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经济自主能力,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自主创业。
4.加强管理,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要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联系,反馈大学生在校生活及学习的情况。协同家长对不合理消费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去,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情操。
网络的使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引导,加强“两课”教育,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消费。
当今大学生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正处于形成时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消费习惯,能够科学、理性的消费。
参考文献:
[1]方鸿志,赵光昱.大学生消费理性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1).
[2]邢亚林,刘秋生.透视大学生消费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2.
[3]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
[4]古鹏.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沧桑,2008,(2).
[5]吴茜,刘薰词.对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6]魏晓慧,李方园.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