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争论中国经济是否见底
2009-04-07
本报驻美国、德国、韩国特约记者 丁雨 青木 詹德斌 本报记者 常黎明
今年第一季度刚刚结束,在各种季度数据尚未完全出台之前,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触底”的观点就已经开始打擂台了,乐观者如路透社6日称,一些指标显示全球衰退最糟糕阶段可能已过去,尤其是在中国,已有令人鼓舞的迹象。而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建银国际更是预测,中国经济将在一季度触底;保守观点则认为,现在下这个结果似乎太早。
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建银国际日前发布报告预计,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5%,报告称中国经济已触底。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4%,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官方PMI连续反弹4个月后,重新站到反映经济总体扩张的“牛熊分界线”50%之上。而中国A股市场也创出7个月以来高点。英国《泰晤士报》3日称,目前,北京的政策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3月,仅中国四大上市银行新增信贷就达到了8000亿元人民币,全国整体新增贷款约达1.6万亿元人民币。
据路透社6日报道,一些指标显示全球衰退最糟糕阶段可能已过去,美国、欧洲和中国近期发布的工厂活动报告都已自纪录低点回升。尤其是在中国,已有令人鼓舞的迹象。德国《南德意志报》5日则以“来自远东的希望信号”为题称,中国经济正跨入一个持续复苏的门槛,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正显出效果。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罗德曼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银国际的报告与当前国际经济界的主流观点近似,即中国经济已经见底或走向见底。“中国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政府通过减少出口税等措施,出口有所回暖;同时,致力于扩大内需;中国银行业也十分健康。而且,中国还有继续实施强有力景气计划的实力。这都将对中国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但美国《华尔街日报》6日认为,面对全球贸易崩溃造成的冲击,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复苏的证据还很难找到。报道称,上周公布的3月份里昂证券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份的45.1降到了44.8,仍在继续收缩。中国今年前两个月的工业产值增幅为3.8%,也低于预期。而中国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3月份出现回升,但对于这些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的数字,外界普遍表示怀疑。报道还认为,中国A股的上扬并不是经济复苏的领先指标,而是巨额银行刺激贷款流入股市造成的。德国《商报》也认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仍不见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处于“准复苏阶段”。
韩国韩南大学经济学教授郑常恩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说中国经济触底似乎太早。一季度经济数据还未公布,但估计不会比去年第四季度好多少,我个人认为至少得过了上半年才能知道是否见底。”郑常恩认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要等出口有所好转才能说景气开始恢复,而目前出口并未显示出恢复迹象。“此外,不能仅凭股市开始上升来判断经济见底,因为中国经济和股市尚没有构成因果关系,股市不能视为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文6日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建银国际预测的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5%,和去年第四季度6.8%没差多少,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从这个角度讲,说一季度触底的话,这个底也是平的。从官方指标看,一些数据确实表明经济有转好迹象,可以说中国经济继续坏下去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现在就说经济将从二季度开始稳步回升也断言过早。”
何伟文认为,中国经济趋势是W型转好,“大家还要有面对曲折的准备,最大困难还是出口市场不好,欧美个别月份的好转并不能代表整体走势。”何伟文强调,虽然还有降息空间,但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关键。短期经济刺激应尽量避免,要多从产业升级等长期角度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