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用气与气理炼养述真
2009-04-07程元江
程元江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之中,气在拳术的习练和实战中战中战有很重的位置。要想拳术功深,必定底气足方可。但当今习武者知道打拳踢腿者多,知气理者少。故功夫精深者,懂得拳与气理炼拳者就很少了。而教传给学练者的也就只有打打杀杀的搏杀,而没有了强健自身的底气了,成了快速折残身体的肢体机器,而没有了养炼身心的理法了。今将拳术用气及气理炼养讲述如下,供武学研究者及广大武术喜爱者参考、交流,并请行家指正。
拳术习练为有形之势,气法习炼为无形之本,法是拳功,理是气道。法中之吞之势为有形之行拳;理中之呼吸为无形之行气;气出入于口鼻,时有定数,深浅有度,否则可为病而伤身。
气分阴阳,阴阳之气,本是一整体。但多数行家认知,上部分属阳,下部分属阴,上为阳气,下为阴气。若在习练中,需要谨记,上气向下有压感(意念),下气向上有上提感(意念)。上下会合在丹田,阴阳合一于宫中。拳术习练和行气成一体,方可强劲力足。若非如此,拳术练习,枉费气力。
气要会合在丹田。丹田为穴名,道家谓之丹田有三:一处在头项,以藏神;一处在中腕,以蓄气;一处在脐下,以藏精。在此处指下丹田(脐下三寸处)。通常拳术习练和气法炼养时,使气归纳于下丹田,自能气足神旺。黄庭内经云:呼吸达至下丹田,就可行之将常存。今现代人呼吸多短促,每至行中腕而回,(中腕,横膈膜也)。不能下达到下丹田,多因呼吸循环迟缓,肺活力薄弱,不足以排泄身腹中旧物机,血脉也不能畅活顺通,而于人的生活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日:天地之间、虚其心、实其腹、需吐故纳新(出吐腹中浊气、纳吸新鲜空气),归根复命(根,指根蒂,此指下丹田;精气也,归复者,以意感志于此也),也就是以心意导精气于下丹田而烹炼,久炼自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周身重点所在,习拳术者,沉气于此,则可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沉气于丹田时,要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而非硬气功家所云,用力下沉,并外鼓小腹,如此习练可使习者稍有不慎,就可使肠结疝气等诸多身体病症发生。望习者慎知!
气乃拳术劲力之君,肺乃气之府。在拳术练习中呼吸有四忌,习武者需知,一忌初习练时过猛速,呼吸超限;二忌空气混浊:三忌凭口呼吸,宜用鼻呼吸;四忌习练时意念走神。人体气血运行,虚则行、实则滞。
气为卫,血为营,人之一生持营卫,故有日:营无卫不运,卫无营不和。又日:气为主,血为臣;卫为重,营为轻。故有:血有不足可以再生,气若不生即立死矣。今就论其概要:气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理,出入升降,全体周章,须臾不息,昼夜恒常。所以血液进行者,唯此气也。血乃水谷之精也,化自脾胃,总统于心,受令于肝,施泄于肾,宣布以肺,循脉环行,灌溉周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动,足得之而能行。所以,以气而发实行滋养,唯此血也。总之,血也,气也,相辅而行,不可分离,分即伤也。习武养生以营卫调和,腑脏得所,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饮食日滋,阳生阴长,百脉由此充盈。即习武练功,常保精修养,益寿,全都由此也。假使七情交致,五忘妄兴,气弱血亏,失常乖戾,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让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不顺,就会虚劳脉涩,血液妄行,诸病之丛生,即为病痛死亡之凶兆也。习武练功者要切记,血盛则容娇身壮,气弱则形衰体伤,气血如难和而身心易亏也。
练武习气要知道气之养练,方为武用。养气不离命。欲养气修命,须心意专注,心为君火,动为象火,心火不动,象火不生,象火不生,气念自平,无意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
养气之学以道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用为有效,以吞吐(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至。其妙用则为半刚半柔,时刚时柔,刚柔相济,遇虚则柔,遇实则刚,柔退刚进,刚左柔右,柔左刚右,此为刚柔相济,虚实并用。
练气以运用为有效,以长吞(吸)短呼(呼)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气静虚为极致,前讲为食气出入之道路,后讲为肾气升降之途径。武学气功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功习炼。周天之学,初学时要吞(吸)入清气(清新鲜之空气),入达气海,由气海过尾闯,转旋于腰间,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回归经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达小腹,则小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此为周天之要义。
吞(吸)气,有口吞鼻吞之别,拳家称:文火、武火。鼻吞(吸)为文、口吞(吸)为武。习练武术功夫者可以鼻吞(呼吸)气为佳。运气时贵于急。武术中,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身要吸而动,手要呼而出,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尽在一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