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的褒奖

2009-04-06郎志慧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胡辣汤城里人讲故事

2008年度河南新闻奖揭晓了。笔者采写的消息《河南五年新添709万城里人》荣获了一等奖。

这篇稿子的突出特点是讲故事,通篇看似讲述了一个来自周口农村的农妇从农村人转变为城里人的故事,实则把河南5年来城镇(市)化进程中的政策、措施、成就都巧妙而自然地融入其中,短短950字。生动具体。内涵丰富。可读性很强。

当了十几年记者,多次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也曾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但笔者尤其看重这篇稿子的获奖。这篇消息的获奖,是对大胆尝试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消息的充分肯定。是对创新的褒奖。

这篇消息的诞生不是偶然。它是受河南日报近几年来倡导的锐意革新、大胆创新之风熏陶之必然。

近几年,河南日报开中部地区党报改革风气之先河。报社明确了“时代高度、中原向导”的宗旨。坚定“高端、权威、民生、有用”的新闻理念。按照“权威媒体、政经大报、高端互动、关注民生”的定位,大胆改革,锐意创新。

连续两任总编辑朱夏炎、常法武经常强调,所有采编人员都要在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机统一起来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报社采取多种办法鼓励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业务氛围中,河南日报的每一个采编人员都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并付诸实践。正是在这样的业务氛围中,笔者留心、接触、研究、实践了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手法。

新闻故事化这些年颇受中西方新闻传媒的青睐。一位传媒学教授形象地阐释它的好处:一串串干巴巴的伤亡数字远没有一个人在战争中的故事更能吸引人。新闻故事化成为媒体提高传播效果的新选择。媒体的记者编辑一遍又一遍地被告知,要“讲故事”。

然而。作为记者,该怎样向读者讲故事?怎样将新闻故事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反复琢磨报社老总们关于创新的要求,认真聆听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媒体专家、教授的讲座,经常研读《南方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上的作品。笔者在思索,如果说到讲故事,其实我们一直在写的通讯就是讲故事。如果让消息、评论等这样的体裁也讲故事的话。该怎么讲呢?尤其是作为党报,她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些单纯追求可读性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而是要求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心声的高度统一”,要求深度、高度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

经过认真揣摩、思考,笔者认为,新闻故事化,它应当是一种新闻叙述方式而非一种写作技巧,它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景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对新闻故事化有了这种认识以后,笔者又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对新闻故事化的运用有了自己的思索。笔者认为,对于党报记者来讲,运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写作,首先就要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了然于胸。熟透于心。因为既然要讲故事,就不能照搬照抄党和政府的文件,也不能空话套话满篇,空洞的数字一串串。笔者曾读到过不少比猫画虎似的所谓新闻故事化的稿件。总是导语或开头来一个生动的场景或描述。看似要讲故事,可当你满怀兴趣地想读下去的时候。它却笔锋一转,又把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堆了出来,照样面目可憎,让人不忍卒读。这,顶多算作是导语或开头故事化,不能作为新闻故事化的追求。

笔者把这种思考运用到了自己这篇《河南五年新添709万城里人》中,稿子虽然写的是河南5年城镇化的成就,但是通篇没有照抄照搬一句文件内容,却将容量宏大的内容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了故事化叙述当中。如果没有笔者对城镇化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

城镇化,在河南,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合称“三化”。河南是个农业大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主张。也是河南人民迈向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关于城镇化的解释通俗易懂,他说:“农民不变成城里人。他的收入就高不了,等绝大部分农民都变成城里人了,剩下的农民收入才能得到提高。所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城市化,或者说是工业化的过程。”

笔者一直关注河南城镇化。从城镇化的提出。上升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战略,河南这些年来采取的多项有力措施,到其取得的成就。笔者一直关注,也不止一次写过这方面的报道。

同时,笔者也了解到河南城镇化进程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民怎样才能成为城里人?如此多的农村人进城以后如何在城里站住脚、扎下根?如何让这些进城农民生活好?等等。

在关注河南城镇化进程时。笔者放远眼光,自觉不自觉地把河南的城镇化放到全国、全世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去考量,这些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笔者了解到,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世界城市化浪潮推动下的必然产物,河南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很低,甚至低于云南、贵州等偏远省份,仅高于西藏。但是,河南这几年在推进城镇化方面的措施大胆有力,像2005年年底,河南推行按居住地登记户籍制度等旨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出台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新浪网制作专题称此举是“河南一小步,国人一大步”。

对“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有了透彻了解和掌握,对河南城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正是这篇故事化消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新闻故事化当然要求记者要讲故事。

给读者讲故事,记者就应该首先有故事,给读者讲两个故事,记者就起码应当有10个故事的储备。这就要求记者有深入采访的功力,要求记者不能光泡在会议里、浮在上面,而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沉入基层。

笔者的这篇稿件中,故事的主人公、在郑州卖胡辣汤闻名的周口农民方中山、姚提仙夫妇。就是积累多年的采访线索。在大学读新闻系时,笔者就树立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当记者是24小时工作制,别人出去吃饭、买菜是单纯的吃饭、买菜,而记者就应当多根弦,留心有没有新闻线索。而笔者的这条新闻线索就是吃饭吃出来的。他们夫妇俩卖的胡辣汤全城有名。每天店门口车水马龙,很多人从大西郊开车过来就为了一碗胡辣汤,口口相传,笔者和家人也曾多次品尝。每次去都能听到一些关于夫妇俩卖胡辣汤致富的新闻。搞新闻的人有“职业病”——新闻瘾,每次都觉得应当可以写点啥。但总是觉得这里边内涵丰富。如果作为一个简单的致富故事来写未免糟蹋了题材,就一直储存着。

接到采写河南5年城镇化成就的任务,上述这些关于城镇化的积淀喷涌而出,经过认真梳

理和深入细致的采访,仅仅用了两天,笔者就完成了这篇高质量的稿件。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市地记者管理部)

编校:郑艳

附原文

河南五年新添709万城里人

本报讯(记者郎志慧)姚提仙当初嫁给方中山还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是个卖胡辣汤的。

现在,姚提仙只感到幸福:随方中山在郑州卖了十几年胡辣汤。变成了城里人。

在郑州买了房,她和孩子的户口从160公里外的豫东西华县西夏乡方庄村迁到了省会。

夫妇俩把胡辣汤卖成了郑州名小吃。姚提仙说,俺村有二三十户在郑州做生意,成了郑州人。

“搁以前想也不敢想。”姚提仙感叹。她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候。近几年,河南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省内农村户口迁入城镇的,允许保留其承包地5年,5年后鼓励实行承包地有偿流转……这些被新浪网友赞誉为“河南一小步。国人一大步”的开先河之举,使城市向姚提仙这样的“草根阶层”敞开了大门。

过去5年,像姚提仙这样进城的农民不少,全省增添了709万城镇人口,这使河南城镇人口比例提升了三成多,城镇化率超过了33%。

姚提仙说:“城市人忙了不做饭,俺有爹传的手艺,用真材实料,汤好喝了都来,不就挣钱了吗?”有活儿干,有钱挣,农民才能在城里扎下根。

城里有的是姚提仙们落地生根的沃土。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平顶山、焦作、漯河、济源9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有99个产业集群。郑州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先进制造业;洛阳的先进制造业;漯河的食品加工业等,像块块磁石。吸引全省、全国怀抱创富梦想的人们纷至沓来。创造财富,开拓人生。

每天从凌晨五点忙到晚上八九点,姚提仙不知道:河南城市多了,38个,在全国敷第四;城市几乎都建了新区,城镇面积多出了重庆市那么大;郑州大了一倍,经济总量在中部敷第二;各个城市之间都能高速到达。郑开大道开通了,郑州要带着开封跑。

姚提仙不上网,她当然也不知道,有个安阳人以“中国的河南、世界的河南”为题在网上贴了十几幅河南城市照片,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绽放着古典与现代的光芒。有个台湾人采了,他说,看看城市就不觉得河南是农业大省了。

可是,姚提仙熟悉身边的变化:初来时搭棚子卖胡辣汤的北关。变成了“紫东苑”商品住宅区。“路宽了,楼多了高了,人多了,郑东新区可好看了。”

孩子在附近学校读书,全家人可以去旁边的紫荆山公园休闲。“要是不出来,项多三间平房,孩子上农村学校。”穿漂亮羊绒衫、化淡妆的姚提仙筻得很开心。

原载于《河南日报》2008年1月11日一版头题

猜你喜欢

胡辣汤城里人讲故事
家乡的胡辣汤
听冬神讲故事
胡辣汤
城里人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在全球,每两个人中就一个“城里人”
胡辣汤
河南:公布胡辣汤等7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