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经历对狄更期创作的影响
2009-04-06丁世忠
丁世忠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儿时家庭比较贫困,12岁就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厂当童工。饱尝生活的辛酸。15岁时,狄更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了一名小职员,在此期间自学了速写。1832年。20岁的狄更斯涉足新闻领域,先做《真正的太阳报》记者,报道英国议院的有关活动;后到《时事晨报》工作,更有机会深入了解英国的政治生活情况。在当新闻记者期间,他陆续写了一些有关伦敦社会生活的速写,后辑成《博兹特写集》出版,这使他小有名气。183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在获得了巨大成功后,他便把主要精力用于小说创作。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另外还有一些特写、杂论和戏剧等,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题材内容、叙事手法和人物刻画等方面探讨记者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狄更斯在从事议会报道工作期间,目睹了英国议会的各种闹剧,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时事晨报》更是一份具有民主主义传统的报纸,当时已有70多年的历史。《时事晨报》给了他观察生活、了解政治的机会,并且还给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写作索材。这种经历,使狄更斯在创作中对社会问题特别关注,他的小说也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讽刺与批判。《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写一个天真的绅士匹克威克及其俱乐部成员到英国各地考察。报道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讽刺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司法制度;《艰难时世》通过资本家庞得贝与罢工工人的冲突与对立,反映了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小杜丽》抨击了官僚主义。小杜丽一家的不幸,说明英国政府官僚机构(繁文缛节)无所事事、草菅人命,同时,批判英国监狱的邪恶和对受害者精神的摧残。可见,他的记者经历导致狄更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可以说与任何其他现代作家作品可以见到的画面与记录相比较,狄更斯的作品包含了更大量的现代英国中等阶级和下等阶级的忠实画面和记录”。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有过记者经历的狄更斯深知其中的奥妙,反映在创作中。就体现为对社会生活的敏感。1836年,英国通过《贫民法》,结果出现大量的“贫民习艺所”。对此,狄更斯在1838年出版的《奥列佛·退斯特》中,通过奥列佛的遭遇予以批判。奥列佛的母亲惨死在贫民习艺所,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中沦落为一个“盗贼”。1842年他在访问美国后,刚一回国就着手写作《旅美札记》,并于当年出版。随后,他创作了《马丁·朱述尔维特》,通过马丁在美国的遭遇,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造谣中伤的新闻界人士、毫无人性的黑奴制度、卑鄙肮脏的资产者等,讽刺了美国社会民主的虚假,并以此批判英国社会的腐败。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狄更斯在创作前注意深入生活。如《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是为了讽刺英国教育制度的黑暗。为此,他曾于1838年专程前往约克郡了解学校的状况:为了写《双城记》,他专门查阅了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
狄更斯在做记者期间,对上层人物接触较多。因此,不管是在初期的速写里,还是在他的长篇巨著中,他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政界人物,描写了很多现实社会重大政治生活的场面。《荒凉山庄》大法官法庭办事拖沓、官员们道貌岸然;《董贝父子》中的资产者董贝冷酷无情,具有独裁者的傲慢和利己主义者的自私。这些,可以说是英国上流社会政界的真实写照。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一是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发行,二是以报刊连载的方式传播。随着发行量的加大,售价不断降低,图书租赁业发达,扩大了读者群,逐渐形成了“发行者——作家——读者”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狄更斯不仅做过记者,而且还创办过《每日新闻》、《家常话》等报刊,深知报刊内容对报刊发行量的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家连载作品时,就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期待,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在作品展中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编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狄更斯特别在意读者大众的感受,“一旦他按月连载的故事不太流行了,他马上焦躁不安,失意消沉”。0因此,“狄更斯为了迎合分期连载的需要,在每一期结束时都制造一个高潮:他运用了大众连载读物所必不可少的曲折和花招”。
狄更斯的小说多以故事性见长。如《双城记》分为“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三部,包括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情况、梅尼特医生的遭遇、得伐石夫妇的命运、代尔那的故事、卡尔登的故事、露茜的爱情等情节单元。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紧张生动。不仅如此,为了更有效地吸引读者。他在小说中还设置了大量的悬念,如小说开始写小克朗丘发现从不拿铁器的父亲嚼过的草根上竟有铁锈味,留下了悬念;随后写小克朗丘发现父亲晚上盗墓而解开了悬念;但克朗丘盗墓一无所获,又留下了悬念:后来卡尔登和密探巴尔摊牌,原来棺材里并没有死人又揭开悬念。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到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故事情节也随之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走向死亡来收束全书。
记者经历也影响了狄更斯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新闻报道讲求客观。新闻工作者只能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事件或者评判事件。基于此,狄更斯在小说中,除《远大前程》等作品外,多以零聚焦的方式,从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事,如《老古玩店》、《双城记》、《艰难时事》等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场景的安排都由叙事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叙事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不仅叙述事件,而且发表见解、抒发情感,并由此而形成了狄更斯感受型现实主义的风格。
小说创作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刻画。狄更斯小说创作人物多具有单层次的、静态的、确定的性格特征,缺乏典型性,很多论者认为。狄更斯小说人物属于“扁形人物”。所谓“扁形人物”又叫类型人物,是与浑圆人物相对而言的。“就最纯粹的形态说,扁形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要是扁形人物身上有一种以上的因素,我们就看出了朝浑圆人物发展的那条曲线的开端”。0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差不多都是扁形人物(《远大前程》中的主人公匹鲁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本来是要塑造成浑圆人物的。但他们显得如此缺乏信心,结果更像是泡影而不是实体了)”。@狄更斯作品中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扁形人物”,与狄更斯的记者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新闻报道重事实本身,不重人物刻画。“狄更斯从来不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发展人物的性格,而是着手刻画人物的本性怎样由其一生的外部生活环境发展而成的。为获得这一效果,狄更斯首先淋漓尽致地描绘人物的肖像;有时先描绘其服饰,后描绘其面貌,而更经常的是描绘其服饰及其举止风采”。0如《艰难时事》中的汤玛斯·葛莱恩,狄更斯首先描绘他的肖像:额头像一堵墙、眼睛像两个窟窿、嘴巴又宽又薄,头发“竖立在他那秃头的边缘,好像一排枞树,挡住了风,使它不致吹到那光溜溜的脑袋上来,而那秃头的外表凹凹凸凸像葡萄干馅儿饼上的硬皮一般”。⑧然后写他强调事实的言谈举止,这样,葛擂硬这个奉行“事实哲学”的利己主义者形象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作家,其创作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故事性的强化、对真实性的追求和作品人物的扁形化,除了狄更斯童年的不幸遭遇和维多利亚时代风气的影响等原因外。记者经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