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河南报纸宣传战线的斗争
2009-04-06李凯灿
李凯灿
河南地处中原,经济、文化、交通及战略位置都很重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三方政治力量因各自代表的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不同,为夺取中原宣传思想阵地,在新闻宣传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形成有别于军事战线的又一条战线——新闻宣传战线。因当时条件的限制,宣传思想战线的斗争主要体现在报纸出版发行领域的斗争。
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及其作用
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在进行军事抗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新闻宣传的作用。除中央以外,各省、市、县以及驻军都设有专门的宣传机构。这些宣传机构除了日常宣传工作外。都把报纸作为表达立场、宣扬主张、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工具。抗战期间,河南省先后出现了40多家国民党报纸。其中,有国民党中央直接创办的军方报纸,如《阵中日报》;有河南地方党部和教育部门创办的地域性报纸,如《农民导报》和《新南召报》;还有一部分民办或民主党派创办,受国民党控制的个体性报纸,也有一部分名义上是国民党掌握而实质上为共产党控制的报纸。
国民党控制的这些报纸在民族矛盾上升、统一战线建立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以宣传抗日为主题的,在宣传抗日救亡,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国内新闻主要报道各战场的军事情况、国民党大员有关抗战的演讲、南京国民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措施等。在省市新闻方面着重报道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及广大民众支持抗战的活动,宣传人民的抗战热情。国际新闻方面主要反映国际时局的动向、盟国对法西斯阵营的进攻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由战争开始时与共产党联合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其报纸随声附和。在国内新闻方面,报纸对政府和蒋介石歌功颂德,鼓吹片面抗战路线,反对人民战争,其进步内容减少,反动内容增加。一是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作不切实际的报道,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辉煌战绩则只字不提,并且在历次反共高潮中充当国民党舆论的急先锋。二是其报纸在军事新闻报道上严重失真,把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的大溃败。说成是“因战略关系,转进某地”。三是国民党报纸受个人或集团所控制。《阵中日报》属于蒋鼎文,《华中日报》属于汤恩伯,他们各自为自己的部队宣传鼓吹,而对其他国民党部队的战况则不予理睬,造成报界互相矛盾和报纸内容呆板单一、覆盖面狭小的状况。四是国民党当局对报纸控制严密,限制报纸宣传界的言论自由。例如:1943年的《华中日报》发表“救济河南灾民”和“欢呼苏军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社论,受到汤恩伯集团军总部的警告。后来又以《华中日报》中有共产党嫌疑为借口,逮捕了该报社的工作人员。
由于上述因素,国民党报纸尽管出版量大,家数多,却不能起到唤起民众的作用。在国民党报纸的一片吹嘘声中,其军队正在丧失士气,一溃千里,有一部分甚至公开投敌。
日伪控制的报纸及其作用
日本帝国主义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的作用,在对中国进行武力征服的同时。进行思想文化征服,向中网人民灌输奴化教育思想。1937年日本侵占豫北以后,就开始利用报纸为其侵略行径制造合理舆论。当时河南日伪报纸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伪政权经营管理,日本人监督的报纸;一类是由日本人直接经营并发行的报纸。下面分别对这两类报纸进行介绍和分析。
1937年,伪河南省公署在安阳(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后迁至开封)成立后,省秘书处设立了宣传室,1940年改为宣传科,1942年3月又扩大为宣传处,和省属各厅并列。之后,开封市及豫东、豫北两道都设立了宣传科。各县伪公署内。大县设宣传科,中小县设宣传室,组成了全省伪宣传网。这些伪宣传机构根据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创办了一批报纸,特点如下:
经营者都是汉奸投敌分子。《安阳民声报》社长刘焕尧是1937年日寇侵占安阳后最先投敌的报界人物,曾一度兼任伪河南省公署宣传室主任。
报纸内容反动,奴化性强。敌伪创办报纸的目的就是为奴化思想,为其日本主子效劳的。因此,他们办的报纸往往长篇累牍地刊载媚日卖国文章。
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应声虫,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亦步亦趋。1938年武汉失守前,日本在正面战场疯狂进攻,伪报紧跟形势,为日军溜须拍马。当武汉危急时,《新河南日报》第一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消息,正题是“皇军将直捣武汉”,副题是“党军火焚阳新全城化为焦土,豫晋两省日军连日捷报频传”。武汉失守后,日本由原来对国民党“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伪报马上换了调门,由大骂国民党抗战,改为大唱和平亲善,宣扬“中日合作”。1939年7月14日《新河南日报》第一版第三栏载有两篇消息,题目分别是:“和平气势澎湃全国,蒋介石可以休矣”和“汪氏和平论耸动世界听闻”,规劝国民党放弃抗战政策。鼓吹汪精卫的投降论调。
伪报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起到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大批蒋军投敌。华北及其他敌占区大量出现的汉奸现象就不能排除敌伪反动宣传因素。
除了伪报之外,日本人自己在河南也发行和出版了一批报纸。
抗战8年问,日本在河南发行的报纸有两种:一种是在其本土创办,在河南部分地区发行的日文报:一种是在河南创办发行的日文和中文报。这些日本报纸有以下四个特点:
1 都由日本人创办:2 内容更着重于宣扬“王道乐土”和日本士兵的武士道精神:3 发行范围限于日本在豫驻屯军、日伪机关以及一些教育部门;4 绝大多数是日文报。
我党控制的报纸及其作用
抗战时期,河南除了有沦陷区和国统区外。还有豫鄂边、豫皖苏、豫西、太行等几个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中,共产党除了武装抗击日寇进攻和国民党顽军袭击外,也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党的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调整为:用党的宣传工具唤起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动员各阶层人民共同投入民族解放的洪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一指导思想在共产党所办报纸中有普遍反映,基本情况是:
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宣传党的武装部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1939年10月的一期省委机关报《小消息》报上,刊登了彭雪枫、张震、肖望东为纪念从竹沟率领抗日武装东征一周年。写给竹沟父老乡亲的一封信。感谢根据地对子弟兵抗战的支持。并汇报他们东征一年内所取得的辉煌战绩。
绝大部分是报道抗战的内容。例如1938年12月2日的《行都日报》版面是这样的:第一版头条报道了日寇在晋南的侵略行径,标题用大字醒目标出:“西线烽火忽
暗忽明,晋西晋南日寇在动”。其余各条新闻是“湘鄂边境战火稍息。粤南我军收复深圳”、“各地寇情”等。
宣传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报纸截然不同于国民党报纸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不像国民党报纸那样只偏重于宣传军队的抗战,而是首先着眼于广大民众,宣传人民战争。1938年8月2日《行都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紧急关头的豫西”的社论,提出保卫豫西的口号和意见,指出:“豫西地势崎岖。山脉丛杂,土质坚硬,民强枪多,都是坚守豫西的最好的条件。”我们要想控制平汉路。不能不坚守豫西:我们要想恢复中原与华北,不能不坚守豫西。关系到抗战全局的豫西处在敌人企图侵略的紧急关头。在这种形势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呢?该报于同年10月2日指出:“将来最后的民众动员工作,应该有统一的领导、健全的机构,扫除过去的空洞、偏重于形式的积习,走向积极行动的大道,并要深入到广大的乡村里去普遍地动员民众。一齐来支持民族抗战的艰苦工作。”报纸不仅呼吁要动员民众起来抗战,而且还抨击了以往政策的弊端,指出了以后工作的正确道路。
发行范围广。实际覆盖面大。我党报纸除了在整个抗日根据地发行外,还秘密和公开地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甚至还控制了国统区一些大报。洛阳发行的《行都日报》就是一例。在日伪统治地区也时常有我党报纸出现。报纸成了震慑敌人的利器。沉重打击了敌伪的反动气焰。许多汉奸开始向抗日方面转化,为自己寻找后路,有的甚至暗中与共产党来往。
当然,由于根据地经济紧张,印刷设备简陋,办报经费有限,纸张严重匮乏。加上日本鬼子扫荡、国民党顽军封锁,造成报纸版面小、出版少、发行困难的局面。但是我党报纸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扩大发行。在取得实效上下工夫,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客观条件造成的不足,使我党报纸起到了有别于一般战争形式的特殊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当时,大批青年投奔根据地、大批伪军弃暗投明就是很好的证明。
综观抗战8年河南报纸宣传战线三大政治力量的斗争,我们不难发现,三芳围绕新闻宣传阵地激烈斗争,力量对比上此消彼长,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都起到了军事斗争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日伪报纸在欺骗宣传、奴化教育、抢占舆论阵地方面极尽鼓吹、献媚之能事,对抗战的破坏作用不容小视。国民党报纸在宣传抗战、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起过一定的作用,然而,其宣传片面抗战路线和反共反人民的一面不得人心,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反动内容多于进步内容,而且报界矛盾多、办报水平低、报道严重失真,结果是花钱不少,收效有限。共产党控制的报纸面向工农,形式简约,内容实在,在人民群众中,甚至在敌人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成为战胜敌人的利器。
(作者为安阳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