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农村体育沿革综述

2009-04-06吴生海罗湘林

群文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民体育农村

吴生海 罗湘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把农村放在重要位置。由于体育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体育(1949—1956)

(一)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但国家仍然面临着社会的动荡。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一些国民党特务仍然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土匪盘踞,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整个社会依然充满不确定的因素。

(二)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1、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1949年提出:“提倡国民体育。”“为劳动生产与国防服务是体育的两个最基本的任务。”1952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党中央指出:“人民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各级党委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在建国初期得到确立,并且明确提出“增强人民体质”为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

2、建立中国农村体育的组织体系。

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规定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是由青年团军体部组织负责。1956年,首次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建立县级体委,配备专职干部。

3、建立了群众体育的有关制度。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基层体育协会示范章程》的颁布,为我国农村体育提供了法律保护。

这一时期的农村体育制度和机构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开始建立起来。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内忧外患,朱德副主席的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彰显了体育政治功能。在农村广泛开展民兵体育训练,军事体育成了农村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体育(1957—1977)

农村以人民公社的形式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此背景下,农村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发展。

(一)农村体育的“大跃进”

1、社会背景。

为了摆脱落后的局面,国家把工业、国防摆到首位。在家底薄、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指导下,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中,高指标、浮夸风盛行,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2、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高指标和浮夸风”也吹进了体育界,许多地方大搞“千人表演,万人誓师”,出现了“白天千军万马,晚上灯笼火把”等突击锻炼形式。这种形式能够短期内改变农村体育面貌,但是影响了生产,而且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并没有产生这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反而使过去喜爱体育的人出现了“五怕”:怕开现场会、比赛、修体育场、劳卫制、跑马拉松。同时竞技体育的成功使人们发现其影响更大。所以国家明确表示把工作重点放到竞技体育。农村体育迅速转入低潮。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基本不搞体育,有些县甚至撤消了体委,完全停止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二)轰轰烈烈的“革命”体育

1、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公社体制,由于其权力高度集中,很难适应乡村千变万化的需求,难以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权力高度集中窒息了农村经济活力,造成农业发展停滞,使农民生活普遍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于是不遗余力地向农民灌输空洞的政治思想。

2、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为工农兵服务”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占领业余文化阵地”的具体体现。农村体育的政治作用被明显提高,甚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用大寨精神办社会主义体育”,通过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并声称农村出现了“支持体育活动形成舆论,观看体育活动形成风气,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习惯”。传统和民俗体育均被列为“四旧”活动而遭限制,导致社会文化生活的枯燥。单调的文化生活空间,很难培植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下乡知识青年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为填补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空缺,排遣烦忧,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偏爱,带动了农村青年。农村体育活动出现了短暂的热潮。

“文化大革命”瓦解了多年来营建起来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结构。“文革”前,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已成规模,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文革”时这些组织全部瘫痪,完全依靠政府发号施令,通过行政干预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这对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体育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一)政治经济背景

1978年8月,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不久,在中国所有的农村都开始推行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党中央正式决定终结人民公社体制。80年代初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又回归到户营经济。中国的改革和放宽粮油市场管理,使得农村经济逐渐好转。

(二)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农村体育也逐步回归正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开展业余文艺体育活动,活跃社员的文化生活。”这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迅速恢复并完善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由于《少林寺》的热播,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深受农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农村涌现出一批批武术之乡。广东出现了许多“足球世家”和“几代球迷”。1986年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的成立;“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评选,对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政策扶持下全国农村体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媒体影响下使一些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得到恢复,农民的体育生活出现了一线生机。

四、中国农村体育的体制改革(1992)

(一)政治经济背景

90年代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举国上下,闻风而动。许多地方开始搞开发、上项目、大搞建筑和从1998年开始的、目前仍在进行中的中国式的城市化,使主要的富余劳力都外出做生意或打工,成了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

(二)农村体育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的持续发展,“中山会议”后我国体育的改革不再是对原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修补,而是进行根本的变革。

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体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改变原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五、小结

(一)发展农村体育要“以人为本”

过去的“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大跃进”体育、“革命”体育,把群众体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到极致。体育活动被当作工具,只追求体育活动的形式,忽视了“以人的本”的和谐理念。现阶段我国体育归入文化领域,改变了体育和卫生联结的体制。同时农民对体育活动健身功能还不太认同,相反对一些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地喜爱。因此现阶段不能把开展农村体育只放在健身层面。

(二)完善组织机构,加快农村体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居民刚进入温饱型社会,用于体育消费的能力相当低。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发展社会体育,其困难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罕见的,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土地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和广大人民的呼声分不开,另外一方面和我国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农村分不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的领导机构还不健全,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没有体育组织机构,因此应当完善组织结构,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三)利用体育三下乡时机,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农民体育需求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农村体育要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农民的文化素质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我国农民是我国文化基础最为薄弱的群体,文革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下乡带来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意识使农村出现短期的回升。现阶段农村体育的下乡活动要广泛开展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的活动,从根源上提高农民参与体育的内驱力。

(四)发展农村体育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以社会环境为依托,并受社会环境制约。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一些沿海地区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许多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造成社会环境的千差万别。现阶段应当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农村的特色体育,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来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农村体育和谐发展。

(五)利用媒体推广体育科普知识

体育科普知识的推广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现代社会广播电视在农村已经非常发达,电影《少林寺》的播出给人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色的媒体力量或许可以为现阶段提高农民体育意识带来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

[2]郝克强.体育为劳动生产服务[J].新体育,1950,(5):13.

[3]丁屹.中国体育百年日记[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4]推广广播体操,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N].人民日报,1951-11-25.

[5]通讯员.坚持正确路线,办好农村体育[N].山西日报,1975-08-02(1).的局面。

[6]田雨普.中国群众体育探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N].中国体育报,2004-06-24(7).

(作者简介:吴生海(1977—)男,汉族,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县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罗湘林(1967—)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农民体育农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