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地市党报如何改进会议报道
2009-04-05孙宏法
孙宏法
(常州日报社,江苏常州213003)
会议是上情下达、交流情况、研究情况、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的重要手段。会议报道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并掌握,它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各级党报要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①,必须精心做好会议报道。创新会议报道形式,丰富会议报道内容,提高会议报道质量,是提高报纸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会议报道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报纸是城市的面孔,头版是报纸的面孔。翻看现在的党报头版,经常是各种大小会议,各方面工作的回顾展望,经验、观点宣传等等。会议报道成为各级党报主菜甚至头牌菜,而且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难以回避的现实。党的新闻事业、党的报刊,本身就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当然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会议报道,因为不少会议传达出了党和政府的声音,这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指南。
作为常州的主流媒体,《常州日报》承担着大量会议报道任务,这从它每天出版的头版(A1)版面即可明显体会到。据统计,从2008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常州日报》头版共发各类文字新闻226篇、图片新闻51幅,其中37幅为配发文字新闻,13幅为独立图片新闻。不包括头版所选用的新华社重要会议电讯稿,共刊发本地会议新闻81篇,约占所发稿件的36%。再从所占版面位置来看,大都占据头条副头条等优势位置;而若从报道所占篇幅来看,更是基本超过版面总量的70%(还不包括转版内容所占篇幅)。以上不完全统计说明,做好会议报道对于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常州日报》来说有多重要。
这当然不是《常州日报》个别现象,会议新闻在我国各级主流媒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多数时间里,媒体的头条新闻基本都被会议新闻占据着。有人曾对全国各级党报党台做过统计,发现会议新闻占党报头版的50%~60%;占据广播电视新闻时间的30%~70%。而且,越是下级的媒体,会议新闻所占比例往往也越大。
其实,如同我们每天上班工作的具体内容不值得报道一样,党政机关召开的会议及其日常工作通常没有新闻价值。党报头版要充满真正的新闻,而不是官员的“起居注”和党政机关的例行公事。党报应该按照领导人活动的新闻价值或宣传价值来编排报道。而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这类新闻,以及具有重要宣传价值的这类新闻,一年不会有很多次。
搞好会议报道,与思想观念有关。现在不少人已经把见报版面的大小、位置的重要,同会议本身的重要性和出席会议人员级别的重要性完全等同起来。只要是市委书记“亲自”参加的会议,机关报必上头版。这些会议报道,大都是会议活动组织者要求派记者参加采写的,有不少还事先规定报道角度和内容、报道篇幅甚至报纸上刊登的位置。因此,在记者前往采访报道的时候,头脑中就有意无意地预先有了一个对“上”负责的意识。在这种唯上意识的支配下,记者就会认为会议活动报道是完全服务于会议活动组织者的,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满意,至于读者的感受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报道完全成了会议的“传声筒”。于是,会议新闻报道陷入了一个误区,甚至出现了一种三段论模式,即会议导语、会议主题、会议领导讲话(又大都以“某某领导着重指出”,“某某领导强调指出”,“某某领导要求”等句式出现)。于是,一所在常高校党代会的会议报道,尽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其中,仅仅因为市委书记出席会议就登上了头版报眼。
这种对领导人报道的工作传统,不是好传统,明显违背了“三个代表”的精神。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它的报道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党报生命力。因此在进行会议报道时必须牢记:新闻如果失去了受众,也就失去了表现价值。冗长的会议新闻已经使我们的受众感到厌烦,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将逐渐失去主流受众。因此,党报的记者、编辑必须做深做活会议活动新闻,切实提高会议报道总体质量。而要达到这一步,就需要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记者、编辑不断突破心理误区,及时调整工作心态,强化新闻职业意识,积极探索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平心而论,《常州日报》2008年的会议报道还是有一定改进的,一是有些会议报道的篇幅得到严格控制,三五百字的短消息多了;二是有些重大会议的报道无论从篇幅还是从内容处理上得到了强化,令读者一目了然;三是在会议报道的标题制作上比以前更讲究了,有不少会议报道若是单从标题来看几乎令读者浑然不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读者的视觉反应。例如:《设立一个专门窗口,35个事项审批大提速》(2008年10月4日),《聚集更多力量支持常州发展》(2008年10月9日),《攻坚克难抓当前,化危为机谋长远》(2008年10月10日),《科学发展谋长远,攻坚克难增信心》(2008年10月12日),《拥抱全市农村又一个春天》(2008年10月14日),《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咬定发展绝不动摇》(2008年10月17日),《在深化合作中探索产学研新机制》(2008年10月18日),《百名海外博士带来185个项目》(2008年10月31日),等等。
改革会议报道,仅仅在标题上花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站在受众的角度上写会议新闻,从内容上寻求真正突破。这是改进会议新闻的必经之路,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常州日报》近年来也的确做了有益尝试,出现了一些淡化会议报道味,在取材时找出会议中最有价值、最有特点的内容加以报道的“活”新闻。
二、会议报道取材角度的突破点
会议报道必须改革,在新闻界已成共识,但会议报道难改革,也成了新闻界共同的感受。可以说,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了以各级党报党台为主的各类媒体业务突破的一道难题,这一点对地市报尤为突出。
近年来,《常州日报》为了寻找“难点”的突破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时间一再压缩 问题当场解决》②就是一篇值得一品的佳作。据了解,这篇报道见报当天上午,就有好几位市领导及数十位局处级领导对记者给予高度评价。但是,这篇报道也因为其中多了一句话而受到个别领导的批评。这一事例说明,会议报道改革难就难在除了新闻界内部齐心协力之外,还必须取得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也就是说,它不是一项新闻界单方面努力就能达到的工作目标。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它仍然不失为近年来《常州日报》会议报道中的一篇精品力作,值得在一线从事会议报道的记者借鉴。
创新会议写作模式,抓住会议出新之处,即“时间一再缩短,问题当场解决”,是这篇会议报道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篇会议报道,抓住会议提前70分钟结束作为“新闻眼”,全文以时间为会议报道线索贯穿全文,以“13点30分”、“15点35分”、“16点05分”、“16点13分”、“16点20分”来统领新闻主体各段落,文字干净利落,显示出这位资深记者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及其很强的新闻功力。这位记者遵循创新的思路来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本身的束缚,使会议新闻结构紧凑,主题得到很好升华。
在报道中,“各辖市、区领导开始交流发言,免掉一切虚话套话和冗长的情况介绍,只就土地流转、拆迁、土方回填、土地整理以及苗木种植等情况,一一报进度、说困难、谈措施、提问题。各辖市、区督查组负责人,就各地进展说问题、提建议”,仅仅经历40分钟;市长王伟成的讲话,仅用时8分钟;“现场推进会涉及的五个问题,当场就解决了四个”,也仅用时8分钟。常州市各级领导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这篇会议报道也留下了遗憾,新闻主体第三段结束部分:“明年再拿出今年的劲头,2008年常州面貌将有更大改观,苏州无锡就要到常州来学习了。”回头来看,这则会议报道有这句话原本无伤大雅,但若没有这句话也许会更精彩,也可避免在当时引起一点争议。这也提醒记者,在采写领导讲话时需要认真过滤,虽然领导讲话都是必须负责任的,但也确实内外有别,有些是不太适宜见报的。
从会议中抓新闻,就要从会议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重点反映,少写程序;就要从受众兴趣出发,精抓新闻。《5万人狂欢后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纸片》③的取材角度,就令读者耳目一新。
这则会议报道,虽只有短短860字,却有情有景,有场面描写也有背景交代,尤其结尾处从环卫工人清运垃圾这个一般记者往往忽略的材料入手:“开幕式结束后,数百名环卫工人立即进场清运垃圾,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场5万人参加的特大型活动过后,现场竟没有留下一张纸片,一个矿泉水瓶。”消息到这里戛然而止,却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映了常州市民的文明程度,令读者反复玩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议新闻要出彩,功夫还在会议外。
遗憾的是,同样是这则消息,导语部分却有两处败笔:“开幕式结束后,一位老者来到主席台前拉着工作人员的手由衷赞叹,太感谢你们了,宏大的场面、有序的组织太令人震撼了。”老者拉着工作人员的手由衷赞叹“太令人震撼了”,这种语言明显属于记者编造,而非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更不像出自“老者”之口(记者在这里露出马脚,因而既没标明老者身份,也没说明老者年龄,若真有“老者”如此这般,“老者”之说也显得对受采访者不够尊重)。
而导语部分最后一句记者(也可能是编者)的感叹,又显得多余:“其实,让人们记住的不仅是这精彩绚烂的表演,更有现场观众的热情与文明,5万多名常州市民共同谱写了一曲文明常州的赞歌。”
三、会议报道应在“减负”中“增压”
宽松的政治环境是不断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必要条件,改革会议报道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会议新闻一定程度上就是政治新闻,在会议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改革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方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树立了光辉榜样。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这是对2001年12月4日中央两办《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在新形势下的具体化,更加全面,更有操作性。
新的《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
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意见》要求地方党报关于地方领导的报道规格,不得简单比照中央领导,因为中央领导同志担负着国务活动的任务。在这个《意见》中,给予了传媒一定的选择权。
例如,虽然原则上规定了何种情况的领导同志的活动可以不报道,但是也赋予传媒报道的权利,《意见》写道:“如有新闻价值,均可由新闻媒体对海外和在我国新闻网站上自主报道。”“可由新闻单位自行审定的稿件,尽量由新闻媒体自主报道。”④一个不长的文件中,两次出现“自主报道”的用词,首次在中办的文件中使用“新闻价值”的概念,显示出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规律的尊重。
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河北等许多省市执行中央指示动作迅速,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减少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和基层,使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重庆更专门出台文件强调:市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该文件发端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汪洋曾专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他说:“习惯后,就到二版找我吧。”⑤
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为新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这既是在版面、时段安排上的“减负”,又是在提高宣传报道质量方面的“增压”。有了各级领导支持的良好的大环境,新闻媒体完全应该依照新闻价值做好“自主报道”。
新闻媒体的老总们要积极鼓励编辑、记者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大胆改革会议报道,提升会议报道的质量,挖掘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和新闻资源。要鼓励编辑在编发层面上,深入研讨会议报道改革的办法,依据过去对会议报道的经验,对各种类型的会议应先进行梳理、分类,从中找出何为“规定动作”、何为“自选动作”。对“规定动作”,在保证报好的前提下,尽一切努力搞好纵深报道和形式上的改革;对“自选动作”,要在新闻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等方面下功夫,抓新闻、抓编发。要千方百计营造一个积极改进会议报道的良好环境。
会议报道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短起来”和“活起来”。“短”,指会议报道要选择实质性的内容简短地发布。“活”,指会议报道要打破模式化的窠臼,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既达到利用新闻推动工作的效果,又符合新闻媒体的工作实际。
会议报道改革的主体是“人”,尤其是作为新闻采编环节的“人”。会议报道要始终以“受众意识”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要从会议“背后”搜索出有实际意义的“新鲜点”、“隐藏点”;要从“文山话海”中识别出“兴趣点”、“关注点”;要在新闻报道中展示出会议“焦点”、“亮点”,让会议报道切切实实“活起来”和“短起来”。
怎样才能让会议报道“短起来”和“活起来”呢?首先,会议报道写作一定要打破既定模式,写出生机写出新意来。通常的情况是,会议的全部议程一一列出,主要领导的讲话内容大段引用,以“说”、“指出”、“强调”和“强调指出”之类冠之,其实,领导同志的会议讲话往往真正“说”和“强调”、“指出”的只会是一件或一项主要的工作,一些次要乃至不太重要的程序化的内容尽可去掉。即使是一些全局性、总结性的会议,对于一般的受众只需要了解一下而无需详细了解的,可以要点的方式体现。其次,在内容上要跳出会议写新闻。会议也是新闻信息的富矿区,会议中有着各种各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能对会议报道采取不重视甚至应付了事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新闻眼”审视会议的内容,从会议中发现新闻。再次,在版面处理上要根据会议的情况分清轻重、详略。一般性的会议可以“会议集锦”、“会议新闻”之类的集纳式的栏目包容,一个栏目发布多个会议的消息,有的会议可发“一句话新闻”,一些例会性质的会议可以不发任何报道,而对于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会议则要报深报透,篇幅的长短和版面的安排依据会议的重要性确定。
注释: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
②正帆:《时间一再压缩问题当场解决》,《常州日报》,2006年3月9日,A1版。
③杨杰:《5万人狂欢后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纸片》,《常州日报》,2008年10月18日,A1版。
④田惠明:《中国新闻改革春潮来临》,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xwgg/ggjs/200312181263.htm,2003年12月23日。
⑤田文生:《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