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009-04-05崔学海

关键词:管理体制决策学院

刘 琴,崔学海

(1.西南大学,重庆 北碚 400715;2.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众所周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制度,是高校进行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设置是关系大学如何运营以及运营效率高低的重要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学校资源,激发师生活力,提高工作效能,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在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在系统调研、比较和借鉴大学现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并设计一揽子实施方案,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高效。

一、高校现行内部管理体制模式分析

(一)科层式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科层式管理体制的思想来自德国管理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科层制的特征可概括为层级结构、职能分工、权力集中。科层式管理体制,使得学校的管理规范,分工明确,提高了政策实施的绩效,有助于上下一致,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效率。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种组织框架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上层,基层组织缺乏应有的权力和自由,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存在运转不活的现象。

(二)校院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学校功能的变化,科层式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学院为重心的两级管理体制开始被我国部分高校所采用。

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将管理重心下移,实现由学校集中统一管理向以学院为中心的两级管理转变。在合理界定学校与学院事权的基础上,理顺校院两级关系,学院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形成学院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成为具有突出学术管理职能的新型学术组织。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也可能出现“大学院”、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的不利倾向,即随着学院自主权的扩大, 学校的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人事管理、学科建设,特别是跨学院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带来不利影响。

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目标

高校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次序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粗,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够合理,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运行次序,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而如何吸收现行高校管理模式的优点,理顺并优化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提高学校行政效能,实现校院责权利的统一,推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已成为高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校行政效能的思路

(一)理清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角色定位

学校——宏观决策、管理与调控监督中心。学校要逐步转变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务管理转向政策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从审批管理转向服务管理,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主要行使宏观统筹规划与决策、政策制订与调控、组织协调、重大人事任免、考核监督等管理职能,保证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效益。

学校在管理方式上不仅要面对职能部门, 而且要直接面对学院,充当好学校内部管理的组织者和监管人的角色,协调好学校、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学校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职能部门——宏观决策与精细化管理的服务与协调中心。 职能部门面对学院时,要更多地强调服务职能。学校职能部门要成为信息与服务中心, 同时也要成为学校与学院、学校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与窗口,并承担对学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的职能。在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过程中,要把过多地集中在职能部门的权利适度地移交到学院。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主要包括:决策建议;信息咨询与服务;管理服务;协调监督;对外联络。

学院——精细化管理的重心。学院在学校总的目标和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的与其担负的责任、义务相一致的权利,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这一管理体制,更符合管理科学的原则及教育的自身规律。学院成为管理重心,目的是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校向学院转变,拉近办学资源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距离,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

学院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是教学组织中心, 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校院两级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学院的自主性、独立性,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发展自由。

(二)构建内部管理运行次序与运行模式

构建适合高校的内部管理运行次序,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行政过程的高效化、专业化,监督过程的广泛化、透明化,才能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相互支持,上下顺畅,协调运作。

健全和完善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近年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使高校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权,正确决策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进行科学的决策,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决策机制。首先是程序保证,即在决策前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其次是组织保证,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和辅助决策委员会,实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努力提高领导和管理绩效。

高校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对全校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决策前要进行充分调研,决策中充分酝酿,决策后及时进行监督反馈。

改革和强化学校的执行机制。执行机制是决策机制的目标保障与行动保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执行力,推进行政执行的高效化与专业化。学校必须明确管理制度,处理好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的关系,提高执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科学设计执行机制和流程,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设置,细化流程中的环节,尽可能突出最大化效用,使执行流程科学、合理、高效;为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保证决策的落实,需在职责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执行落实体系,建立逐级定期报告重要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的制度。

建立制度化的监督考核和约束机制。制度化的监督考核和约束机制是保证各项决策不走样、不变形、不落空的有效途径。监督制度是现代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的综合机构如党政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督察督办职能,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建立以督促检查为主要方式的监控机制,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或重点跟踪监督,促进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创新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建立系列责任制度,学校对各职能部门和学院整体工作及其领导班子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与本单位相关利益直接挂钩;通过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增强决策透明度。

(三)尊重并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既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又是一个从事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具有行政事业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双重属性,但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中,权力结构失衡,行政权力不断在强化,学术权力日趋下降,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替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偏差和决策失误。

当前,学术活动已成为当代大学规划、运行、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在管理上必须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坚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重,两者要相互制衡、协调配合。既要推进行政管理重心的适当下移,又要推进学术管理重心的适当上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总的原则是遵循学校的统一领导,充分授权学院,努力建立分权合作、融合一体、权责一致、权能高效的大学。

1.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的责权利,理顺关系,减少层级,真正做到权责对等,提高学院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将过程管理下放到学院;使校部的职能清晰化,将职能部门从烦琐的事务性过程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想大事、谋大事、抓大事;使学院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管理重心和管理实体。

建立学院参与型的人事管理体制。学校实行分类分层的人事管理模式,人事处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核定全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不同类别人员编制规模和岗位结构比例,按学科建设的需要,定编定岗,校部与学院分别行使相应的人事权。

学院的人事管理权主要包括: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学校总的编制原则下,制订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计划, 抓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职称的评定与管理等;合理聘用教职工,并定期进行考核;根据学院的规模和教学科研任务科学设置相应的内部机构与管理岗位;在完成学校核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前提下,核定本学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标准,建立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学院内部分配制度。

建立学院参与型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在学校的教学运行中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院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主体, 学院教学管理的状况和水平, 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院在学校赋予的人事、财务管理权限内,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运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实施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体制设置上,学院可设立教务办公室,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领导,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日常教务工作。

建立学院参与型的科研管理体制。保证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可实行学校、科研处、学院三级管理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学校作为一级管理体制,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建立学科建设管理体系。科研处作为二级管理体制,负责学校科研管理办法、制度的起草,全校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查、协调,负责检查科技项目的研究进展,督促科研任务的完成和监督经费的使用。学院是科技项目的承担单位和具体管理部门,应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形成整体优势,从人力、物力、工作时间等方面对科研项目的完成提供支持。

建立学院参与型的学生管理体制。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需要从思想认识、转变管理理念等方面着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增强学院的学生管理职责,由学院负责学生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可考虑设学生工作办公室。

2.学校与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培养,加强导师制的实施,导师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保障其专业结构的完整性。

3.学生处、学院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明确目标定位,建立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顺应新形势,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运行次序,减少管理环节,规避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学院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学院的潜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各类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当前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运行效率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澜.深化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R].教育发展研究,2000(5).

[2] 刘庆慧.对构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思考[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2003.9

[3] 谈松华.体制创新与高教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4] 朱玉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谈[J].美中教育评论,2005(2).

[5] 程勉中.大学学院制管理改革中责权利关系的调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6] 王建华.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7]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推进我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EB/OL].http://dept.shufe.edu.cn/pjcy/article

[8] 李远贵.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重庆交通大学学校(社科版),2007(4):106.

[9] 张艳,郭明顺.高校内部实行二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决策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院掠影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