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睢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与思考
2009-04-03钦王成
钦王成
摘要:本文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反映我县目前劳动力形势的严峻性及特点。文中指出我县各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本县区域经济吸纳力太差,提出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转移劳动力应在满足本土需求的基础上向外输出。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7年底,我县共有在籍人口1328874人农村从业劳动力为72.45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为30.55万人,仅占做从业劳动力总量的42.2%,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转移。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睢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对促进睢宁经济发展、实施“突破睢宁”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的意义。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村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也面临诸多问题。
1.1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偏低
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底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0.59万人,占1.9%;小学文化5.20万人,占17.1%;初中文化21.9万人,占71.8%;高中文化2.27万人,占7.4%;大专及以上文化0.56万人,占1.9%。这些外出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其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外就业空间狭小,常常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进入高层次产业就更难了。
1.2 小城镇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吸纳能力不强
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略,镇内由一产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为12.49万人镇外县内转移4.21万人,二都加起来也仅16.7万人,只占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的38。8%,在徐州六县中处第4位.小城镇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不强,小城镇没有充分起到和发挥出其应有吸纳和聚集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1.3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础薄弱
一是培训设施规模小,难以满足市场对劳动力培训的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睢宁共有32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比较大的真正做起来的培训有睢宁县博通职业技术学校、亚东电脑学校,这几家年培训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培训中级技工在千人以上。当年仅培训24149人,其中: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2600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4120人、经济薄弱村劳动力2704人、再就业培训4725人。二是师资力量不强,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当一部分属于无组织、无目标、无保障的。到2006年底全县经劳动部门培训后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人数为7.1万人,仅占农村外出劳动力人的23.2%,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更少,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返乡。
1.5 劳动力转移还是以劳务输出为主
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7年底全县转移43.0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人数为30.55万人,就地行业转移12.49万人(指镇内转移),仅占转移人数的29%,说明睢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依靠劳务输出。
1.6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使地方经发展失去一定活力。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是有利的,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劳动力外出打工,给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所得到的只是本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即劳动报酬,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没有益处。
1.7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还不尽人意
虽然逐步放松了城市面向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逐步减弱。但由于体制上的缺陷,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农民工还不能完全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失业、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他们还有一定后顾之忧。
2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2.1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过剩
2007年睢宁户籍从业劳动力72.45万人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就达到29.7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50万亩,综合考虑到当前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业水平和以及农业适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等因素,按平均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的理想规模效益测算,全县种植业仅需要劳动力15万,再加上林、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所需的2万人,全县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也只在17万人左右,第一产业劳动力将剩余12.7万人,剩余率为42.8%。如考虑到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每个劳动力对耕地承受能力降低,剩余率也将在35%左右,目前全县还有1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2.2 劳动力资源与从业劳动力间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对第二次农业普查相关数据计算,睢宁户籍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3.08万人,而实际从业的劳动力只有72.45万人,两者相差10.63万人主要为初、高中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在校学生,这部分人三年到四年内将陆续加入到从业人员中,剔除留在县外就业的毕业生,预计每年新增劳动力2万人左右,如考虑到现有60岁以上从业劳动力6.37万人的逐年退出,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将在1.5万人左右。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效大的拓展空间。
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一要有专门的领导负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发动、政策研究、统筹协调、示范建设和督促检查;三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良好氛围。
3.2 积极发展小城镇压建设、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首先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其次是要推进企业区划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之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成为我县的主旋律。
3.3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一要突出培训内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二要完善培训机制,把培训与组织输出有机的结合起来;三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就业教育机构和就业培训中心的社会潜力,扩大培训覆盖面。
3.4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体系,提高组织化输出程度
一是在巩固原有务工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上级及周边地区的劳务机构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展新的劳务基地;二是要积极发展驻外劳务机构,加强劳务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改进服务模式,及时调整服务重点和扩大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劳动力就业多方位、一体化延伸;三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3.5 强化维权保障体系,塔建发展平台。
建立长效机制,规范各种收费行为,降低进城门坎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二要认真贯彻《劳动法》,加大对拖欠农民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的依法监察力度,保护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三是要改善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的原则,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四是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免除转移劳动力在外就业的后顾之忧。
3.6 加强南北劳务协作,寻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突破
要积极引导对口挂钩单位深化南北协作机制,继续实行政府目标管理,针对管理、服务、培训、维权等各种问题,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就业对接、培训互动、权益到助的协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3.7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转移劳动力回乡创业
一是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牢固树立“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二是加大宣传家乡的发展形势和潜在的发展优势,打大亲情牌,营造浓厚的回乡创业氛围;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优惠机制,制定出台相关具体的的优惠措施。四是加大SIYB的培训,通过小老板的培训、优化投资资源优势,增强创业信心。争取在财政、金融、信贷、减税、免税等方面给回乡创业者一定的支持,为外出务工者创造良好的回乡创业政策环境。
参考资料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创新职业指导新理论》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3]《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4]《2007年睢宁县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