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闽籍华侨出国特点研究

2009-04-03郑舒翔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华侨福建

林 莹 郑舒翔

摘要: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唐代时期,福建就有人旅居海外,此后,福建华侨出国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到了清末,福建华侨出国更是达到一个新高潮。但是,与以往相比,由于时代的历史背景不同,特别是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新情况,因此,清末福建华侨出国呈现出了迥然相异的新景象,大量契约华工、自由华工的出国成为这一时期福建华侨出国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福建;华侨;出国特点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40-02

1华侨产生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失调,势必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这时候的福建情况甚是严重,全省华侨最多的20个县的耕地、人口都很集中,人均耕地达到两亩以上的只有两个县,晋江、龙溪及永春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些,福清还达不到一亩。再加上福建这时期的自然灾害严重,旱、涝、蝗灾不断,导致“米贵民饥,采树皮以食”,“民大饥疾,死者元算”的悲惨局面。

十九世纪以来,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财政赤字增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大门,随着中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大量洋货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仅在厦门,“戈突、未恁、西洋布、番花、番纱、印花布把土地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外国商品大量挤入中国市场,造成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失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以上多种因素导致福建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日增,迫使他们卖儿卖女,四处逃荒。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的劳苦大众,被迫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福建接近东南亚,从厦门乘船一周左右即可到达。据统计,从1820-1893年八十来年间,福建、广东两省出洋的约100万人。福建流传着一首歌谣:“泉州人稠古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就是福建人民被迫出洋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的贫苦人民大量移居菲律宾,1875-1898年的24年间,从厦门到马尼拉的华人有204747人,1879-1889年间,从厦门港到菲律宾的人数达到415074人。

这时期福建华侨移居海外,除少数是以“自由华工”的形式出国谋生外,绝大多数是被当作“契约华工”被拐骗出国的。经过鸦片战争后,更显示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迫于列强的威势,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劳动人民痛苦不堪,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些破产的劳苦大众就成为殖民主义者拐卖“契约华工”的来源。鸦片战争后,1866年,英法与清政府签定招工章程条约,明文规定,允许英、法两国在中国任意招募华工,而清政府为了达到清除乱党的目的,并想从外国来华招工中获利,极力提倡华工出国。这些华工绝大多数是被掳掠、贩卖、胁迫、诱拐甚至被绑架到国外去的“契约华工”。

2福建华侨的分类

2.1契约华工

所谓契约华工制是一种掠夺中国劳动力的制度。华工被侮辱性的叫做“猪仔”,把对华工的买卖叫做“卖猪仔”。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度。

西方列强在强迫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后,就通过驻厦门、福州的领事和外商在那里开设“卖人行”,采取诱拐、绑架等手段,疯狂掠夺中国劳力。在这里,华工被迫在他们连内容都不知的道的契约上签字、画押。如果他们拒绝签字,则要受到各种残酷的惩罚;打手、鞭笞、棍击,甚至往华工身上泼洒“西洋镪水”,直到他们被迫接受契约为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荷兰殖民当局到厦门拐骗大批贫苦劳动人民前往印尼当苦力。据厦门《关册》统计:1875-1881年从厦门口岸乘船去爪哇的移民就有7898名,仅1895年便有1287人从厦门乘船去苏门答腊,这些移民绝大多数来自闽南,他们都是被拐卖到种植园去卖苦力的契约华工。

这些福建籍契约华工从落入罗网那天起,就掉进无法回头的苦难深渊,事实上已变成难以脱身的奴隶。契约华工象“猪仔”一样被送往目的地,在途中受尽折磨,他们被迫锁在条件、空气恶劣的底舱,缺水少粮,只要有人生病,就被无情地扔人大海喂鱼,这些契约华工的死亡率极高。但是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其殖民地及在掠卖“苦力”中获利,争先恐后掳掠福建契约华工。19世纪后半叶,福建的漳州、同安、泉州、永春、南安、兴化等地的华工大量移居马来亚,他们大多是作为“契约华工”移居当地的,并且大多定居于马六甲、槟榔屿及森美兰、雪兰莪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总之,福建的契约华工大多是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被绑架、诱拐到海外,过着非人的生活,用血和泪为侨居地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2自由华工

(1)为获利而出国的福建籍华侨。

当然,除了契约华工,还有自由华工,如一些商人为了谋利漂洋过海到国外做生意。荷印时期,福建华商在当地流通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大多是靠经营土特产起家的。这时期到菲律宾的闽籍华侨主要是闽南人,他们大多是因为老乡、亲戚关系迁去的,所以一般不是契约华工,地位也比较高。他们到达菲律宾后可自由从事各种职业,其中大多数是小商贩和零售商,也有后来成为大富翁的闽籍华侨。如祖籍南安的吴记藿,初时经营小商贩,后来成为拥有近10家工商企业的菲律宾华侨。还有祖籍厦门的陈谦善、海澄的杨汇溪都是以自由华工的身份到达菲律宾,并成为大富人。

19世纪后期,定居新加坡的闽籍华人日增,这些福建移民除从马六甲移居那里的福建华商外,多半来自漳州、泉州两府及其所属各州、县南来投靠亲友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

(2)因政治因素而移居海外的福建籍华侨。

清朝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没落,统治日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福建等地起义者的镇压,大量民众逃往国外如南洋等地避难。福建同安的小刀会起义失败后,有一艘船从厦门到马来亚的起义军达百人之多,起义首领王黄信的六个儿子中有五个逃居国外。荷印时期比较出名的华侨企业家黄志信、黄仲涵父子,他们祖籍福建同安;黄志信也参加了厦门“小刀会”,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被迫同父兄一起于1868年从厦门逃亡爪哇三宝垄。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还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并被签定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许多不甘当亡国奴的革命志士,相继逃到国外,特别是在台湾居住的福建人民,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下生活,便同一些台湾人民一起漂洋过海到国外谋生。

(3)有组织地到国外谋生的福建籍华侨。

福建自由华工也有是被福建华商到家乡成批招募到国外工作的,这些自由华工身份比契约华工高得多。他们往

往是被招募到同一个地方工作,并聚居到一处。如祖籍福建闽清的黄乃生因政治因素逃到南洋,并于1900年与沙涝越王签定“农垦条约”,垦场命名为“新福州开垦公司”,诗巫也改名为“新福州”。垦约签定后,黄乃裳就动身回国招工,奔走闽清、古田、永福、侯官四县,招聘身体强健的农夫500余名,于1900年12月抵达诗巫,开始实施其大规模的开垦计划。第二批及第三批的福建华侨,不久也到达此地,共计1070余人,其中携家眷前往的有130多家。在黄乃裳的带领下,1000多名中国垦农,经过三、四年的风餐露宿、艰苦劳作,终于将昔日荒芜的诗巫拓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福州”垦场。后来黄乃裳不知什么缘故悄然离开了“新福州”,但他招募来的福建华工也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只有少数回国的。

(4)福建籍的土生华侨。

“华侨”一词的使用,开始于19世纪末,“华侨”一般是指侨居国外或在侨居地出生,并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人。在侨居地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侨,一般称为“土生华侨”。

清末福建华侨出国的人群中,以男性为多,携带家眷的毕竟是少数,他们孑然一身,有的只好与当地的妇女结婚,他们所生的后代具有中国血统,可称为华侨。还有一些在华侨内部互相结合,他们的后代在侨居地出生,这些也是华侨。这两种形式出现的福建华当时也不算是少数。

这时期移居东南亚的福建华侨,几乎全是男性,定居之后大多娶当地的妇女为妻,他们所生的后代与刚从中国移民来的“新客”不同,被称为“土生华侨”。在印尼,福建的“新客”越来越多,同时异族通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在印尼的福建华侨日益增多,并逐渐形成了土生华侨社会。当时,这些福建华侨大多来自厦门、漳州等地,以及泉州附近,所以闽南方言在当地广泛流通,直到今天印尼语的外来语中,还保留着闽南语词汇。

祖籍福建龙海的林文庆,是1869年出生于新加坡的第三代华侨,受过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新加坡多才多艺、最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华侨知识分子。祖籍福建南靖县的萧佛成于1862年在曼谷出生,1888年在暹罗参加反清的“三合会”组织,后又加入同盟会,成为著名报人。祖籍福建永定县的胡文虎于1882年生于缅甸仰光,他号称“万金油大王”,成为东南亚华侨中的百万富翁。再如祖籍同安的辜鸿铭、陈庆真、黄仲涵,龙海的陈齐贤、陈金钟,厦门的叶诸沛,永春的陈金声,福清的柯全寿,南安的洪渊源等许多福建华侨,他们都是在不同的侨居地出生,属于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的福建华侨,他们为侨居地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积极的向国内捐款、投资,为福建及全国的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贡献的自己的力量。

3华侨为侨居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华侨披荆斩棘,同当地居民共同奋斗,为侨居地的开发、发展不遗余力,但他们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当地受欺压、被凌辱,甚至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们在当地的生存斗争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如19世纪中叶的“白澳政策”,它以维多利亚殖民区通过澳洲历史上第一个排华立法作为标志,为了掠夺金矿,出现了白人用暴力驱赶华人的悲剧。1854年6月,在淘金华工最为集中的维多利亚爆发了澳洲历史上第一次排华运动;1857年7月4日,维多利亚的巴克兰金矿场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暴乱;1875年,昆士兰发现金矿,华工又大批涌入昆士兰境内淘金,引发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二次排华浪潮。这几次排华事件给华侨造成了生命、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福建来的华侨。清末由于种种原因,福建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漂洋过海,他们绝大多数是迫于生计的劳苦大众,他们的足迹遍于全球。这些福建华侨到达侨居地后,“披荆斩棘,以启山林”,以勤劳、勇敢、智慧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天空,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发资源,建设社会,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对侨居地和祖国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华侨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我的华侨老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图书馆的那些事儿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侨华人眼中的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