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时空调整探讨
2009-04-03蔡玲丽邱继勤
蔡玲丽 邱继勤
摘要: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存量、技术水平以及居民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等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具有功能放大的作用堪称货币政策的“巨斧”。它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从1984年我国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到2006年6年,由于各个阶段不同的宏观经济运行特点,为了熨平经济波动,中央银行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进行了多次调整,从近十年的调整来探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60-02
1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
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商业银行,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发挥了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这里所说的信用货币主要是指银行的存款货币。而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吸收的存款以应付存款客户提取现金的要求。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为准备金存款。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该银行所吸收银行存款的比率在各国往往不是由商业银行自己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的,而是由国家规定的,故称这个比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近十年中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和效果分析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3月21日。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做出大幅度调整,极有可能对货币供应以及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这种做法表明,当时央行对调控效果的认识不足,调控技巧也有待提高。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说明当时中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
2001年、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由于投资体制不健全,促进投资正常增长的体系尚不完善,投资增长主要靠国家国债项目投资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形成,投资增长缺乏持久动力。“三农”问题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保持农村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城镇低收入人群体呈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储蓄倾向上升,限制了即期消费增长。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
2004年4月9日,中央宣布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强调要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股市随即连续大幅下挫。4月25日,央行宣布实行新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7.5%。其他金融机构仍然执行7%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
2005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2004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2004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此时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当时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继续适当收紧政策。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消费需求后劲不足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从历史经验判断,经济很可能再次面临调整。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因此,此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坚持“双稳健”的前提下,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既继续控制投资增长,又努力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为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创造新的条件。
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仍严重偏低;农业继续稳定发展,但建设新农村、构建农民社保体系任务仍繁重;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不旺;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明显偏快;外贸与外资快速增长,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等等。
2008年由于各种原因,CPI指数飞涨,GDP增长速度以达到9.4%,这一年的雪灾、地震等使中国经济面临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我国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施行可以说是“硬着陆”的宏观政策。今年年初到6月25日已经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创了历史的新高。从(图2)可以看到,我国提高准备金率的速度的频繁。看来抑制经济过热已经成了很紧急的事情,我国也越来越依赖这一政策来降低通货膨胀了。5月12日,我国发生的地震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我国需用大量资金用来作灾后重建。从提高存款准备金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而从6月25日到9月25日,中间隔了3个月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17.5%降到16.5%。说明中国有点放松货币贷款,对灾后的基础建设的重建予以支持。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减小中国的出口。加大了国内进口商品成本,重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信心,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的损失。10月25日最新的消息,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又下降0.5个百分点,到了16%。用这种方法缓解目前金融市场的局面,提高金融市场信心,尽量减少“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分析
从1998-1999年这条趋势线先是下降的;从1999-2008年6月,这条趋势线是一直上升的;从2008年6月-现在是下降的。整条曲线呈平放的S形状。说明这十年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由减小到调高再到减小的过程。
从(图2)可以看到:从1998-1999年调整后与调整前的曲线比较,曲线是下降的斜率是比较小的,说明调整是比较慢的。2003-2006年期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平缓的微幅上升的。图上在这一时间段的线段接近于一条水平横线了。国家这段时间的宏观调控通过这种缓慢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放缓增加货币投放的速度,防止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可以说此时的政策是非常明智的。从2006年9月-2008年6月,这段时间曲线上升的斜率比较大,而且经过的调整点很多很密,说明这段时间的调整是非常频繁的。从2008年6月-目前曲线的斜率是向下的,而且经过的亮点的距离也很短,说明这段时间的调整相对于这十年来的调整的时间间隔还是很短了,速度还是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