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记忆能力的培养
2009-04-03刘海兵
刘海兵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指出:“一种非凡的记忆,对于数学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数学教学虽然不要求培养数学家,但记忆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同样重要。研究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良好的数学记忆能力会给大脑腾出更多的思维空间,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脑科学专家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图像记忆的能力非常强大,远远高于成年人。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选择记忆内容,让记忆为数学学习提供有力帮助显得尤其重要。
一、确立明确目标,增强记忆效能
低年级学生记忆的随意性较强,对感兴趣的材料记忆快、牢固,而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则记忆模糊,易遗忘。因此,教学中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记住知识而且尽可能地实现长时记忆,特别是记忆较为复杂的材料。这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忆。
如教学方位“左和右”时,教师要求学生应能很快分清左右,那么学生肯定会寻找自己的记忆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清左右手,借助左右手来分清“左和右”。怎样分清左右手,学生的方法就各不相同了。有的学生记忆:写字的手是右手,左手扶练习本。有的学生记忆:拿筷子的手是右手(个别学生例外)……很快,学生对左和右辨别都很清楚了。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了主动性,记忆效果明显。
当然,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记忆的兴趣。例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图表进行描绘,让学生产生兴趣;用编口诀、猜谜语、借谐音等方法,激发学生去记忆比较复杂材料的兴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果。
二、构建层次材料,加快记忆速度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让他们很快记住抽象的内容则有一定的困难。只有借助于直观图形创设情境,进行适量的练习,逐步过渡到图形数字混合练习,最后才能达到纯数字的练习。
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第一层次出现的练习,全是直观的图形问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后,借助图形能算出加法或减法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更多是学生数出来的。一定量的练习后,便可以进入第二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是少量的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借助大脑里的图形(有圆、小棒等)来进行算式计算。不少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算式计算记忆了,不需要在脑里数图形。学生头脑中抽象出算式计算的记忆,便可以进入第三层次的练习——大量的算式计算。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记忆,使学生能快速地算出结果,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尝试,适量加大10以内的计算练习,使学生在以后的计算学习中提高计算速度,减少计算错误。
三、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记忆“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组织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活动,使学习材料成为他们活动的直接对象,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有的教师在教学“基数”和“序数”的知识时,没有沿袭前几课采用画图、摆实物等方法,而是把数学课堂移到了室外,让学生排起整齐的队伍,再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如让学生数一数每排有几个,一共有多少人;自己左边有几个,自己右边有几个;自己是第几排第几个,某某同学是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活动中,准确地感知到“几”和“第几”的含义。接着,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准确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
教学中,活动场地不受局限,教室、实验室、走廊、运动场等,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路边、操场上实地模仿;教学“米和厘米”时,可以让学生量自己家的床、桌子等物品,充分感受米和厘米后再记忆。教学方式的改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学习的知识肯定能给学生更深刻的记忆。
学会记忆,这本身就蕴含着智慧和技巧。但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能力自主创新,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有的则要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在记忆中,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他们不仅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且在一遍一遍的记忆中,深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只有对基础知识的扎实记忆,学生学习数学才会更轻松。这犹如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添上了一对快乐的翅膀,让他们轻松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