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少数人的声音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2009-04-03陈必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奇数倍数乐曲

陈必红

课堂上,对待少数人的声音,教师如果选择回避、敷衍或强制学生接受,将会扼杀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缺乏主见。而如果将少数人的声音当作一种不期而遇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形成批判的数学眼光。

一、引发学生争论,使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

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这样的课堂显然是单调的。教师应允许并鼓励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形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使认识不断得到完善。

如张齐华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产生了分歧,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张老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也没有急于给出权威的解释,而是有意扩大“矛盾”,组织学生争论,使学生的认识在争论中走向清晰、走向深刻。在这里,不同的声音成为学生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起点。

二、弥补教师预设的不足,使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

课堂是一首乐曲,学生的观点是其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教师对这首乐曲的预设并非都是完美的,少数人的声音有时能弥补其中的不足,让这首乐曲更加和谐。如我执教“倍数和因数”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说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而有一个学生却说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都是奇数。”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快明白了教学预设的缺陷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稍作停顿后说:“黑板上3和5的最小倍数都是奇数,有没有一个数的最小倍数不是奇数?”……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认识就会出现“盲区”。

三、提供另一种思考路径,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多元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有效的生成。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总复习教学时,让学生解答下面两道应用题:(1)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0人;五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2人。四、五年级共有多少学生?(2)四年级(一)班学生做操。男生排6行,每行12人;女生排8行,每行11人。四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学生分别给出了(40+42)×3和6×12+8×11的解答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比较,并强调第(1)题解法的特殊性。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自己对第(2)题的另一种解答方法11×(6+8)+1×6,并且说明这种解法就是按第(1)题的解题思路想的。从教师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位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不是简单肯定学生的解法,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分析这种解法的思路,有效地沟通了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的“弦外”之音,促使学生完成了思维的一次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再孤立、肤浅。

少数人的声音常常不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容不迫地面对。这样,少数人的声音就有可能将课堂引向精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奇数倍数乐曲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始乱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奇数与偶数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