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数学的精神家园

2009-04-03石鑫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海棠花生活化数学知识

石鑫焱

一、直面“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

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一些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步入盲目的误区。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新授课:

师:我们的新校区和老校区相比怎么样?(生答略)

师:现在新校区的花圃要种花,你们想种什么花?(生答略)现在规定从海棠花和月季花中选一种,你想选什么花?为什么?

(课件出示:海棠花每棵10元,月季花每棵4元)

学生有的说要种月季花,因为价钱便宜;有的说选海棠花,因为漂亮……学生讨论了几分钟,也没能达成共识,最后教师不得不说:“那就选海棠花吧。”……

听到这儿,笔者不禁想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像这样只是追求情境的“有趣”,只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必然会淡化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数学教学偏离了数学的精神家园——数学化。

二、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方法观察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过程。数学化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使他们在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该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因此,在将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时,不应舍弃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化”。

三、数学思维在“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平衡点上开花

数学化的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与数学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化的思维模式。

1、给“数学化”的内容穿上“生活化”的外衣,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给数学穿上合适的、生动的外衣,即给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化的思考,并逐渐形成数学化的思维模式。

例如,教学“铺地砖”活动课,预习时布置学生回家选择一个房间或客厅量一量、算一算,并思考:(1)要求共需铺多少块地砖,先要知道哪些量?(2)如果给你的房间铺地砖,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砖?(可用数字、算式或文字表达,越详细越好)课堂教学时,先小组内相互交流想法,并形成小组对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再次激发学生的思考,他们感受到数学是在思考中不断完善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学会数学化思考,应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入手,逐步学会如何发现数学问题及将问题“数学化”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出生活现象中隐藏的数学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均数单元时,引导学生发现交通灯中的平均数问题。第一,引导观察。“等红灯的时间有多长?”学生初步收集数据。第二,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路口红灯的时间不一样长呢?与什么有关?”学生经过观察后,讨论得出初步结论:与通过车辆的多少有关,与行人的多少有关等。第三,挖掘数学问题。“中央路比湖南路通过的车辆少不了多少,湖南路都安排80秒了,中央路为什么要少安排20秒呢?”生说:“要是多安排10秒,这边的车走完了,红灯还没结束,时间就浪费了。”“看来,设置交通灯的通过时间的依据是什么?”“要使车等的时间尽量少。”“是一个方向行驶的车,还是所有的车?”“是所有的车!”“既然是所有的车。那每辆车等待的时间都不一样长,怎么衡量呢?”“是不是求所有车的平均等待时间?”“对了!交通灯中的数学问题居然让你给挖出来了!”……对大多数人来说,红灯设置时间的长短是交通部门的事情,但对于一个习惯用数学化思维去考虑问题的人而言,它是一个变量,一个值得研究的变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外衣装饰抽象的“数学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再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不露痕迹地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平衡点上开花。

猜你喜欢

海棠花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