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课上不完”的成因及对策
2009-04-03黎兴贵
黎兴贵
所谓“数学探究课上不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众多数学公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叹精心设计的探究课好看不中用,对探究课经常上不完感到困惑。分析数学探究课上不完的原因,笔者有如下认识:
成因一:探究情境过于冗长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创设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时尚。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少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和时髦,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致使探究课上不完。
对策:变俏为实,让探究情境“简”一些
教师要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简化情境中的非数学因素,防止探究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学习活动的进行。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创设了“春游分发食品”的现实情境。教师应把探究的重点放在“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有没有多余”等数学问题上,而不是“这些食品是否合理”“春游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非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探究突出数学主题。
成因二:探究内容过于冗杂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探究问题太多,势必造成探究费时,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内容冗杂,教师狭隘追求“探究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让学生探究”的时尚所致。
对策:合理处理,让探究内容“精”一些
教师在处理探究内容时,不能被人为、既定的教材或教参的课时划分所束缚。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等多个知识点,若逐一让学生探究,极易造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太多而上不完。而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大胆地重新划分课时,分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就不会再为探究内容过多而发愁。另外,教师在选择添补课外资源时,不得过多增补教学素材,否则易造成探究内容过分膨胀而上不完。
成因三:探究过程过于放任
对于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等同于科学家的原始探究活动,认为只有让学生经历原汁原味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课。因此,探究过程中教师过于放任自由,导致学生的探究游离于教师的指导之外,变得盲目无序,耗时低效,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对策:扶放结合,让探究过程“直”一些
当学生的探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教师要给予帮扶,适时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当学生意识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时,学生对分数的分母进行猜测、举例、验证等探究后,仍然双眉紧锁,面露难色。此时,教师应适时指出:“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能发现其中的秘密。”这样,探究过程化曲为直,提升了探究的时效性。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走入“歧路”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的大门。例如,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一拼。能拼出哪些图形?学生拼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拼完,说明学生的探究已经进入了歧路。此时,教师应提示学生:“用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拼出周长是10厘米的图形有哪些?”学生就会边思考周长与重叠边之间的关系,边拼出各种可能的图形。这样既能缩短探究的时间,又能让学生的探究更为有效。
成因四:探究方式成人化
在探究性学习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意到探究内容,而忽略了数学探究方式的选择与优化,简单地采用成人化的抽象说教或复杂的演绎方式进行教学,造成学生的探究活动徘徊不前,束缚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对策:变说为做,让探究方式“活”一些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选择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触摸数学,高效地探究。如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如果仅局限于成人化的说教,学生体验不深。难以发现多样化的结果。如果让学生亲自去剪一剪、做一做,就能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得出多样化的答案。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宽敞的探究选择空间,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生动活泼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