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精彩
2009-04-03刘志东
刘志东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千变万化,常常会有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那么,怎样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呢?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公开课,课中竟出现了两次“意外”,颇有意义,而教师的冷静对待、巧妙引导,最终让这些“意外”生发出精彩!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长方体面的特征,谁来说说长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
生2(急不可待地打断生。的发言):错了!长方体只有12条棱。你看,一条、两条……(生,拿着长方体模型,数给大家看)
师:生2同学能主动发言,应该受到表扬,但我们要尊重别人,最好等别人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说是吗?(生2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生,同学,能把你认为长方体有24条棱的理由讲一讲吗?
生1:我原来想既然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那么长方体就该有24条棱。这种想法确实错了,我数了数,长方体只有12条棱。
师(若有所思了片刻):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它应该有24条棱呀,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全班出现一阵骚动)
生1:老师,我知道原因了!因为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刚才我算重复了,应该是4×6÷2=12(条)棱。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3:我明白他的意思了。因为长方体每一条棱都是两个相邻面的公共边,所以长方体的棱应该用每个面的边数乘以面数,再除以2。
师:生1同学竟然能从面与棱之间的关系来考虑问题,不仅求出了长方体的棱数,而且还发明了一个公式,真了不起!好,我们就给这个公式命名为“生1公式”。(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延迟评价——让错误引发创造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长方体有24条棱,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进而使他发现错误,并创造出一个令听课教师都深感震惊的“公式”。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走向真理往往仅是一步之遥。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及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只有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说理”“讲理”的机会,才能充分挖掘错误中的合理因素,引导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
教学片断二:
师:长方体有12条棱,这些棱还有什么特点?
生1: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三组,即上下站立的为一组,左右方向的为一组,前后方向的为一组。通过用尺子量可知,每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生2:根本不用尺子量,因为长方体的对边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3: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互相平行。
生4: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例如,前面下方这条棱与后面上方这条棱是相对的,可是它们不在同一平面,怎么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呢?
生3:这两条棱是不在同一平面,可我感觉它们好像是互相平行的。
师: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啊!(举起长方体模型,边说边用手对着这两条棱比划两下)
(学生都感到很惊奇,陷入深思)
生5:这好办!(边说边举起手中用萝卜切成的长方体)只要从这个长方体后面上方这条棱,斜着向前面下方这条棱切开,这两条棱不就在同一平面了吗?(同时演示切开后的面)切出的面正好是长方形,这两条棱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对边,所以它们一定平行。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一刀把本来不在同一平面的棱转化在同一平面了。同学们,这可是高中立体几何才学到的知识,你们竟然能提出这个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热烈)
反思:顺应学情——让预设走向生成
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与动态生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效果的出现绝不是沿着单一化、直线型的路径行进,而是顺应学情,朝着非直线型方向的跳跃式、弹性化迈进。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互相平行”,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而教师能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创造”契机,大胆地跳出了预设教案的框框,说了一句话:“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啊!”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实则暗含着期待与鼓励,同时又给学生指引了思维方向。正是由于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那精彩的“一刀”,提出解决立体几何才涉及的问题。
感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让课堂从“执行预案”走向“动态生成”。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其左右。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意识;意外的出现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