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高专文科专业公共实践性课程设置

2009-04-03杭国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科高职

杭国芳

摘要:高职文科生基本技能的欠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文章认为高职文科各专业都必须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实践性课程,这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文科;公共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2-0215-02

社会需要大量的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的高职文科应用型人才,但在现在培养的文科毕业生中却出现了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不理解、请假条不会写、写的汉字难辨认、写的句子读不通的不正常现象,这不是个案。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目前高职文科课程设置片面追求专业性而忽视公共实践性课程有密切的关系,这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何谓公共实践性课程

我们把高职文科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是指职业岗位近期和长期所必需的,运用知识和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每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共同具备的能力,专业技能是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基本技能由公共实践性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则由专业课程培养。

所谓公共实践性课程,是指高职文科各专业都必须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课程。结合社会需求和高职文科生的现状,我们认为以下课程可作为公共实践性课程:汉语阅读理解、文书制作、书法、速记、语言表达技巧、处事技巧、人际交往沟通、计算机应用等。

二、公共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中,除了“文化教育大类”某些专业设置了汉语阅读理解和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外,其他各类文科专业的科目及实践性课程均为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目前高职文科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追求全面性而忽视针对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近年来增设了专业实践性课程,但终究未能摆脱本科课程的设置框架,未能凸显高职文科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够用、必需、与时俱进的特点,基本是本科课程的浓缩,追求全面,突出专业,本科开设的绝大部分课程专科都要开设,为了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就对每门课程按比例缩减课时,这样做的结果是:形式上专业性很强,实质上效果较差,教师的感觉是,我教了但教得不深不透;对学生而言,开设的课程我都学了,但学好的没几门,对未来职业有用的就更少,该学的没学到,无论是基本技能还是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这种现状也是导致在校生学习被动消极的原因之一。二是追求专业性而放弃了共同性。由于高职文科学制只有三年,并且在实践性环节上又移植工科的以课外实践为主的做法,有些学校推行所谓的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岗位实践),这就使得课内课时异常紧缺和宝贵。为了突出所谓的专业性、系统性就当然舍弃了共同性,公共实践性课程就难觅踪影。由于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不合理,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锻炼,制约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危及高职文科各专业未来的命运。

三、公共实践性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对高职文科人才能力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并不是有多么专深专业知识和高深理论水平的高职文科人才,而需要的是高效实干(即会办事)的人才,对用人单位而言,一专多能最受欢迎,我们认为“多能”是指专业知识之外的应用能力,由于文科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融通性,各专业学生的“多能”也就具有共通性,如何使各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共同的应用能力,就需要在各专业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如文书制作的能力,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因为文书制作是比较常见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很可能需要毕业生能规范而娴熟地制作。如果有一位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客户交付货款或物品后他(她)不会写收条或不会写规范的收条,那将是何等的不堪。我们认为本科与专科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科培养会思考的人才,专科则培养会做事的人才。做什么事是专业问题,如何做事怎样把事做好则是高职文科学生所必须共同具备的应用能力。

(二)是高职文科学生现状的需要

一般认为,作为文科的专科生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文科知识的基础,相关的应用能力就应该初步得到了培养,如听说写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文书制作的能力等,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中学阶段上述教育的缺失,本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本该具备的能力没有具备,再加上文科专科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所以,专科阶段必须给予补课,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

(三)是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结构的需要

我们已经将高职文科学生的应用能力分为两部分,即专业技能和基本技能。我们现在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开设的,同时就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基本技能又是在未来的岗位实践中时刻都要运用,体现一个高职文科生的职业素养,使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能力,如果一个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很强,就某一项营销业务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策划,但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客户沟通而告吹,谁能认可他是一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呢?所以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四)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文科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专业技能基本用不上,在这种状态下,基本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他(她)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应急应变的能力,即使专业技能欠缺,也能较快适应岗位。

(五)是高职文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学制和课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只能就读于一个专业,但高职文科毕业生的职业流动性很强。随着情势的变迁,他们很可能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就必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自学能力就成为关键,一个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有的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公共实践性课程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服务。如文科的自学离不开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建议开设汉语阅读理解课程,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的可能性

(一)学校已经认识到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而制约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为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提供了前提

学校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专业设置进行可行性论证中获知了大量的用人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已经认识到由于目前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太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激烈的竞争中优势不突出,专业能力比不上本科生,动手能力比不上职高生。如果学校不重视这一现象,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高职文科将会失去它在社会中应有的份额,所以。近年来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在试图改进,旨在改变现状,增设公共实践性课程,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困扰学校的是:年制大专的有限课时无法同时满足公共实践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需要。为了突出专业性系统性,大部分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了小而全的“小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只要能解决课时不足的矛盾,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就指日可待。

(二)改变高职文科课程设置追求小而全的思路,为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提供充足的课时

我们应该抛弃小本科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够用、必需、以时俱进为宗旨,构建具有高职文科特色的课程设置框架。首先必须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在社会中的主流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摸清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分为若干个综合能力,再把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制定出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尔后,针对必需的职业能力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并对培养应用能力没有太大作用的专业课程,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又能体现够用的原则,节省一部分课时,以便开设公共实践性课程。

我们相信公共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必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高职文科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高职
“新文科”建设中的“守”“破”“超”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