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语言的审美分析
2009-04-03姜磊磊
姜磊磊
摘要:新闻蔓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而对新阐语言的审美分析有助于完善该学科的理论框架。当代西方蔓学家托马斯门罗把艺术的审美形式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新闻语言属于表层,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准确美、形象美三个方面。
关键词:简洁美;准确美;形象美;新闻美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2-0157-0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把艺术的审美形式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所谓表层即能够为人们感官直接感知到的艺术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语言文字、符号等呈现性因素。而新闻语言,是指经过新闻写作者按照新闻写作规范。经过提炼加工后表现在新闻作品中的语言。显然,新闻语言也是一种审美形式。不过,新闻语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汉语”、“英语”、“日语”等不是同一类型的概念。所谓“新闻语言”是相对于“文学语言”、“外交语言”、“政论语言”、“科技语言”等而言的。
我们知道,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过去一般把规范化了的书面语称为广义的“文学语言”,现在为避免把它与狭义的“文学语言”(即文艺作品的语言)相混淆,一般把它称之为“标准语”。把标准语应用到各个领域。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艺作品语言”、“新闻作品语言”、“科学(论著)语言”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语言。
平时我们所说的新闻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新闻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新闻特有的报道模式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有一定的格式,但又应避免公式化。尽管新闻语言与狭义的文学语言、外交语言等一样都以标准书面语作为基础,但是由于各自行业的特点,各自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就以我国的情况来说,尽管大家都以普通话作为共同的标准语言,但科学家在逻辑思维的时候所采用的词汇与文学家在形象思维的时候所采用的词汇是各不相同的。科学家所使用的语言,以“抽象”、“严密”、“精确”作为显著特征;文学家所使用的语言,以“夸张”、“具体”、“生动”作为基本特征。而新闻语言是为新闻采集、制作和传播的目的、要求、内容服务而形成的。记者从事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地向受众客观地传达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所使用的语言则以“简洁”、“准确”、“形象”作为主要特征。本文试从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比较的角度浅谈新闻作品语言的审美分析。
一、新闻语言的简洁之美
古人曰:“文以简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简洁就是美,简洁是指形式的简洁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和充实。中国古典艺术就崇尚简洁美。诗词要求言少意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书画要求萧散简远,于无画处成妙趣。新闻也具有中国艺术的简洁美特征。高尔基在《新闻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指出:新闻语言“当然是越朴实越好”、“真正的智慧,通常总是用很朴实的方式反映出来的”、“语言越朴实,越生动,就越容易理解”。
所以有人将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列宁也说“新闻不要重复,只需要几行即可”。新闻语言要像打电报那样字斟句酌,新闻要写得短而精,让读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知道尽可能多的信息。
文学语言也需要简洁,然而由于语域的不同对简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信息载体的新闻语言,是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语域。显然,这种语域变体不同于地域变体(方言)和其他一些社会变体。和其他语域情况一样,语言进入新闻语域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多种因素,出现了变异与反变异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双方(即语域和原语言)都在竭力地维持自己的特质。结果是变体既有原语言的特色。又有不同于原语言的地方。新闻语言正是语言进入新闻语域的变异与反变异的统一体。因此,简洁在新闻语域中与新闻自身的特点有关。新闻要“抢”,绝大多数的新闻都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越简短越好。文学语言的简洁美则没有此约束。
另外,在对语言的产生历程、对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的两个指向,一个向诗、文学,一个指向日常、应用。在指向诗、文学的途中。语言保留了它原初的创造力,以隐喻的方式把语言这片原生地耕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也把人类的精神家园装点得纷繁复杂、流光溢彩;在指向日常、应用的过程中,人们的日常交际、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知识传承得以实现,大众文化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如果从新闻语言的简洁之美来看待文学语言的话。那么文学语言简洁的特点所表现的空灵、缥缈、流动、捉摸不定、多维发散是不可思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学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有时在文学语言上反而“避简就繁”。早在鲁迅的散文诗锹夜》中的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换作新闻语言可以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显得又精确又简洁。所以新闻报道中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总之,新闻要求快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新闻语言不允许啰唆、堆砌,容不得空话、废话,必须挤掉“水分”,短小精悍。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二、新闻语言的准确之美
新闻必须真实。要做到真实,除了新闻内容不能弄虚作假以外,语言必须准确。温克尔曼说:“美颇有些像从泉中汲出来的最纯净的水,它愈是无味,愈是有益于健康,因为这意味着它排除了任何杂质。”所谓准确,也就是对事实的性质、程度、空间、时间的叙述、描写时要排除谬误,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准确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即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种新闻语言如不能准确传递信息,这肯定不是合适的新闻语言。准确是新闻语言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每一个从事过几年新闻工作的人都会从自身体验中得知,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实际上大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基本出发点不同。新闻语言以“准确”为基石为核心,要求笔下所写出的与实际存在的形神毕肖。而文学语言恰恰要求“不肖”,即“不摹写自然”,要求经过艺术加工,笔下所写的比实际存在的更好更有艺术感染力。由于这个基本出发点不同,文学创作中的所谓“具体形象”就与新闻写作中的具体形象走上了两条路:一个讲求构思技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另一个则强调发挥观察力、洞察力和再现现场场景的能力。表面上看来文学家和新闻记者都在讲具体形象,可是实际上他们所说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要区别它们。就要抓住新闻语言的核心。看看它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抓住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借鉴文学语言中某些有用的部分,而不至于被文学语言俘
虏过去,写出被新闻界耻笑的“半是文学创作,半是新闻事实”的稿件来。
新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真实性为准则,更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使新闻报道有十足的信息价值的保证。新闻报道既然要报道瞬息万变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就应该准确鲜明地传出记者想让人们知道的信息。
三、新闻语言的形象之美
新厨语言也需要形象性。新闻记者是以语言作媒介传播给读者。读者拿到报纸后,又要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记者所描述的景象而留在脑际。他们的这个“转化”过程好不好,大半取决于记者表达得好不好。若是记者的言语笼统模糊,那么读者所得到的也只能是抽象、模糊的概念。一般而言,新闻报道用语就要讲究具体、形象,你描写具体细腻一些,读者得到的印象也就真切一些。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有形象性,新闻语言的立足点是真实性。新闻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是“创造性想象”、“艺术地再现现实”,而是事实的直接对应和摹拟。穆青曾要求新华社记者“善于把概念的表述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我们的报道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可见,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也在新闻语言本质特征范畴之内。当然,“形象”一词对文学与新闻而言还是有区别的。对文学来说,指“艺术形象”,可以创造;对新闻来说,是“事实形象”,必须真实。二者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形式和叙述方法也都不同。不能把文学形象的概念滥用于新闻语体。客观事实是个性化的,千姿百态的,记者只要细心观察或事后调查复摹,形、声、色、体,自然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新闻语言的形象美,就是要运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细腻地描绘或评论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使受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如何体现新闻语言的形象之美呢?第一,写清“五要素”,做到人格化。一般来说,只要在新闻报道中将这些要素写清楚,语言也就比较具体。五要素中最显得具体的是人物。人是新闻的主体,由人将其他要素串合到一起,人要说话,人要思想,把人写活,语言也就活了。第二,少用母概念,多用子概念。母概念、子概念又叫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小的是母概念;外延较小、内涵较大的是子概念,这一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母概念抽象,越往上越抽象,子概念具体,越往下越具体。第三,主要记事实,顺带发议论。要使新闻语言具体必须以看得见的事实做支撑。语言要通过记叙事实来突显其具体,事实记叙清楚了,读者听者自然会有判断,没有必要动不动就发议论。
布鲁诺说:“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像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是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语言的美是新闻语言简洁美、准确美、形象美相互融合、交织进而升华的产物。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新闻语言的审美特性也必将不断发展并被赋予更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