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广西国有外贸公司的衰败原因与发展方向

2009-04-03李振海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期

李振海

摘要:广西国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简称外贸公司)在20世纪广西地方经济发展中,曾享有过突出的主导地位,并为广西地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层次的提高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文章对广西国有外贸公司的衰败原因与发展方向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西国有贸易公司;外贸经营机制;企业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2-0020-04

一、外贸公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广西国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简称外贸公司)在上个世纪广西地方经济发展中,曾享有过突出的主导地位,并为广西地方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层次的提高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从1990年开始,广西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速起步”状态,大量的落后工业企业需要外汇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许多产品需要寻找升级换代或开发新的销售市场。这一切不仅需要购买技术、设备的大量外汇资金,更重要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和国内市场都需要一座能够联系国外,寻找到商机和客户的沟通桥梁,并在国内和国外之间建立一个交易合作的有效的平台。在外语、外经贸知识都尚未普及和国际信息闭塞的那个时代,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当然和必然地承担起了这个时代的重任,成为广西各级政府和地方各种类型企业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捷径和便利桥梁。

可以说,广西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个桥梁就是从“出口创汇”这个平台开始搭建起来的。据当时经济学家和统计部门的估算,外贸公司每出口创汇一个美元(按当时USD1:¥5.8的汇率计算)大概就会产生¥12~15元的衍生经济效益。除人民币经济效益之外,外贸出口的“有效能量”还辐射到为出口活动服务的一系列上游和下游行业,如印刷包装材料、国际海洋运输、港口码头装卸、电讯邮政、银行保险业、餐饮酒店服务、广告宣传市场,等等。举例来说,按当时的政策,出口创汇企业是可以享受一定的外汇额度留成奖励的,当地政府官员和行业组织的出国考察所需要的外汇费用大多取之于外贸公司的自有外汇留成。国内生产企业通过外贸出口其产品,不但解决了厂商的产品销售问题,而且对货款资金的安全回收是有保证的。产品销售能盈利,企业就可以腾出手来研发新产品,并不断扩大产量。广西外贸公司由于率先进入国际市场,为生产企业搭建了“桥梁”和构建了“管道”,使许多生产企业寻找到了自身前进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在同行业中占据了“领头羊”的优势地位。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就是广西改革开放大剧的序幕和前奏曲。

二、外贸公司衰退败落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外贸经营机制的转变

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发展变迁和胜衰荣辱离不开国家政策这个大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朱熔基领导下的中央政府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改革,“抓大放小”成了当时一句流传深远的口号和行动纲领。国家的改革政策先从外贸体系开刀,撤并了外经部,合并成了外贸部;分离了各中央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各省分公司的所属权和一体化核算权;把全国统一的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实际上下放给了各省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改革政策的影响下,广西地方依法效仿,照搬照套,把口岸支公司与区公司脱钩,各自单独核算,将外贸公司进一步下延到各地、市自行经营管理。

当时,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的上述重大变化对广西的外贸公司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1.放开进出口权。对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的经营形成了在运营准入基础上的竞争和出口,市场份额的重新瓜分和原有客户渠道的恶性争夺,是对外贸专业公司威胁性最大的不利因数。

2.上脱总公司,下摘支公司。破坏了培育多年的经营网络和渠道,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抗风险能力,使外贸企业越变越小,为外贸企业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3.出口优先的对外贸易战略转移。开始发生从专业进出口公司向工业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重心漂移。例如,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自营出口而不愿意再向外贸企业供货;银行减少对外贸进出口公司的出口信贷支持而转向其他生产企业;国家外经贸主管机关越来越多地把许可证和配额投放给生产企业;国家的减免税和出口退税政策更加惠顾生产性企业和“三资”企业。这一切都使外贸企业出口经营时手中可用的有效“弹药”数量急剧减少或降低,出现了严重的“火力减退和体力虚弱”现象,外贸专业公司的出口额停滞和下滑在所难免。

(二)过分追求出口创汇的政绩,违背企业经营的正常规律

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国有企业只是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其主管部门才是企业的真正“法人”,企业只是其实现政绩和完成任务的工具而已。于是,为了完成地方政府的政绩,而刻意要求企业不顾一切地完成政府部门下达的“超计划”任务。在国有外贸专业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出口创汇”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

国际贸易学中,有一个衡量进出口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盈利或亏损的重要指标——出口换汇成本。出口换汇成本低,表示出口经营有利可图,出口结汇后可获得相对高于支出成本的等值人民币利润;出口换汇成本高,表明出口经营无利可图,即结汇后收入的等值人民币少于支出成本,实际经营出现亏损。但是在当时,换汇成本核算被主管部门强行下达和严令要求完成的出口创汇任务所掩盖。为了完成出口创汇任务,多数外贸公司都不得不不计换汇成本出口,不顾单笔业务的亏损,甚至不考虑承受的信贷规模和偿还能力,不在乎企业的合理资产负债率,不顾企业投资的近远期收益和在进货、库存、运输、结算、汇兑损失、营销手段等诸多业务环节中的实际困难和可行情况,一味为完成当月、当季或年度的出口创汇任务而玩命拼搏。

(三)缺乏政府诚信,错误引导企业的经营发展

在外贸公司经营严重亏损的进程中,除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压行政命令和层层加码的任务指标的逼迫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方政府的承诺不兑现或变相兑现,政府缺乏诚信是引导企业错误经营发展进程的一种助推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每年下达出口任务前,广西政府就多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外贸公司承诺:每出口一个美元。地方财政给予0.05-0.10元人民币的财政补贴,超计划出口,甚至可享受到0.15元人民币的奖励补贴。各公司在每笔出口合同成交核算时,事实上都将此财政补贴计人了换汇成本核算,但后来广西财政都以各种原因和理由没有兑现此承诺,给外贸公司一个望梅止渴的“美丽欺骗”。其结果就是外贸公司出现出口越多,亏损越大,亏损越大,越要出口的恶性循环。因为一旦停止出口,银行信贷还不起,出口退税没着落,库存货物要报废,市场份额会丢失,甚至连进出口经营权也保不住。当时外贸界有句流行的经典话语:“不出口是等死,出口是找死。”后来这句经典又演变成“找死比等死死得快”的后续。这都是对外贸企业盲目追求出口创汇尴尬景况的准确的真实写照。

(四)采用行政干预和“拉郎赔”的方式,硬性进行外贸公司的重组和整合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家整顿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效益、采取“抓大放小”的政策影响下(先不说历史检验确定这些政策是否正确和得当),广西的各级地方政府也随着开始了一轮莫名其妙的外贸企业整合的“改革”。先是把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和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强行合并,名为“兼并”。例如,广西粮油兼并广西化工,广西五矿兼并广西外贸驻湛江办事处。然后是把一些行业不同的企业硬性合并,名为“优化重组”。例如,广西畜产、广西服装、广西纺织合并重组为广西广达集团。另外一项改革就是撤销了原先广西外贸驻各口岸办事处,深圳、防城港、梧州、北海等广西主要口岸的外贸领导机关和服务机构全部撤销,致使口岸各专业进出口支公司和口岸服务体系立刻土崩瓦解。广西外贸经营了几十年的网格化格局彻底破碎。这种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使用行政命令,强行重组、兼并和整合的“新”外贸公司既不能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扭转企业的被动经营危机,也无益于整个外贸市场的经营秩序和环境的优化。反倒起到了致使外贸公司经营失败和业绩大幅度下滑的乘数效应,使重组后的公司的经营雪上加霜,效益加速恶化。

(五)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给予外贸公司致命的最后一击

本文前面已提过,国有外贸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在流动资金使用上过度地依赖银行信贷,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达到了一个超过警戒线的危险状态。

当银行和外贸企业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信号之后,国家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维护国家金融大局稳定的国有银行作为保护对象。开始拯救银行而舍弃外贸企业。银行收紧了资金链条,对于依靠银行循环信贷生存的外贸企业当然是最致命的打击。由于许多外贸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固定资产,过去流动资金的贷款靠的是相互担保的“连环套”把戏和“拆东墙补西墙”的时间拖延策略。在新的政策下,这一套把戏开始失灵,资金链条开始连环破裂,形成一个公司无法还贷就拖累了另外一个担保公司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最终形成大面积、全系统的国有外贸公司的财务危机。

仅广西而言,从1997~2000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所有的区直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都曾被中、农、工、建等四大国有银行反复立案起诉,并被多次冻结账户、强行划扣、公开拍卖等强制执行过,平均每个公司都不下十次。外贸公司自有的车队、房产、库存商品、银行资金、甚至连贵重办公用品等各种资产都被银行紧盯、追查和收缴。许多公司一夜之间从小康变成了穷光蛋。

银行业的“翻脸”终于使外贸公司陷入“绝望”的境地,一些本来可以继续经营的出口合同和可持续操作的贸易业务项目止于“无钱收购”或毁于“无钱执行”。甚至一些备好货可以立即起运的商品都因无法支付海运费而不得不终止出口,更别说那些远期的半拉子投资项目。更加可气的是,国家收紧银行信贷以图解决银行坏账的经济紧缩和金融改革政策,到了各级商业银行的执行者手中,却被加以放大利用,变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贷症”。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证项下的打包贷款、国际银行保函贷款等融资行为都遭到了广西国有商业银行的拒绝和封杀。银行业的这种惟利是图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的心态和国家有关丧此失彼的不协调政策集中在商业银行对待国有外贸公司的执行力度上,充分体现出政策出台和执行上的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中国特色。作者可以痛定地下结论:国有银行就是把国有外贸公司送上不归之路的最后杀手。

三、对外贸公司组织管理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预测

(一)国有专业外贸进出口公司终将逐步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不管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的衰败没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论她过去有过多么辉煌的昔日,她的衰败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现实。历史毕竟是历史,人们是无法去重写历史的。国有外贸公司的繁荣昌盛已经成为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过去时”,也许只能被保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而永远不能复原。国有专业外贸进出口公司,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外贸公司,注定要退出国民经济的历史舞台。

(二)政府仍需在外贸行业扮演重要角色和发挥积极作用

国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的消亡和退出经济舞台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和进出口业务这个行业不在中国存在了。恰恰相反,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当前的国际环境中,贸易已经是国际政治、国际军事、国际经济斗争的一种延续和有全新意义的表达形式了。加强和维护国际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定是国家中央政府和各地方级政府今后的主要职责。

外贸出口的“大跃进”造就了十几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和步步攀高的外汇储备,以及当前的过高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所有这一切,都是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和潜在的危机条件,严峻的现实和不可预见的未来危机都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政府经济,国家的外贸事业更需要政府不断地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因此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必须要在外贸进出口和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缺失国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担任国家进出口业务主渠道的条件下,政府对外贸进出口业务的监管和促进就必须开始一种更加复杂和科学的全新模式。

(三)外贸公司将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进行脱胎换骨的再生

新形势下存活或重生的国有外贸公司,包括专业进出口公司或其他形式的外贸公司,都必须进行彻底的“基因重组”和“功能再造”,以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形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制度。外贸公司继续实行纯国有经营已经不现实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国有控股、其他企业法人参股、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员工持股的有限公司。条件成熟时,亦可争取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把企业的发展、运营、收益与国家、法人和职工个人紧密相连。成为“我是公司,我为公司,公司为我,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全新所有制理念。

2.改变传统的组织架构模式,把单纯的贸易性企业逐步改变成综合性的公司。关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架构模式问题,笔者仍然推崇过去的分级公司,统一管理和结算的集团经营模式。如广西的省级外贸公司组建为总公司(或母公司),可以在口岸或货源地分别设立一些专业分工不同的分公司(或子公司),以形成一种规模经营。至于外贸公司的领导和归属,仍可统一在商务部门的所属行业之下,以便最大可能地接受政府商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有效监管。

3.新的外贸公司必须彻底脱离政府下达的计划经济任务指标,建立以市场运营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新的外贸公司要完全改变单营出口或进口业务的贸易国际贸易简单模式,不再以出口创汇或进口商品,直营或代理业务为主,而代之为开展以综合国际商务,广义条件下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为主。采取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的多变、无固定界限的经营模式,包括开展货物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投资以及一切涉外的经济技术项目,真正成为一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国际企业。一句话,企业既要赚取本币。也要盈利外币,并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纳入一个健康的、可长期持续的发展轨道。

4.发展企业的规模和减少相似企业的数量,避免恶性竞争。广西的外贸公司必须彻底改变“小而多,多而散”的情况。从一开始就要提高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存量,彻底改变外贸公司完全依靠银行信贷维持企业现金流的不正常状况。把公司做大做强,成为一种跨行业、多产业、高素质人才密集、技术先进、信息一流的跨国公司。结合每个不同企业的主营产品的具体情况,外贸(集团)公司要力争拿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话语权,能够主宰和影响该主要商品在内、外市场的运营情况,形成国家级的控制影响力。

5.新外贸公司不能再只做一般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初级原材料的加工生意,而是要努力控制产品的全部产业链,掌握项目或产品的关键技术或专利、商标、品牌,利用非贸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和附加值。外贸公司要逐步摈弃“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三来一补等这些国际贸易中的低级贸易形式,向商品独立国际化经营过渡。可利用外贸企业的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以及广西的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带动国内工业产业链向外扩张。把产品的加工、装配工序延伸到境外完成,并带动劳务、技术、咨询等服务贸易向外扩张,努力占领国外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外贸公司要注意用兼并、控股、技术专利持有,关键部件控制等手段向欧美企业渗透,逐步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6.外贸专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链条化是外贸专业公司今后必须和唯一的生存发展方向。依据笔者的分析和判断,今后如果外贸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下的专业公司,想在中国的经济大盘中有一席生存和发展的地位,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链条化将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之路。实际上,现在屹立不倒,越来越好的国家级的外贸专业总公司,如中粮总公司、中国五矿总公司等企业也都是走的这条成功之路。工贸一体化指的是外贸公司必须脱离单一贸易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型工厂。工是基础,贸为延伸,以工撑贸,以贸促工,彻底放弃“收购——出口;进口——销售”的传统进出口业务旧模式。企业集团化要求外贸公司不能再局限于经营一类专业商品,开展一种模式的贸易形式,从事一个行业的业务活动,管理和使用同一种人才团队的中、小型企业。而是把众多的小公司合并起来,按功能、市场、产业链等的不同进行科学的组合,构建成经营规模化、资金规模化,人才规模化的大型、综合性商社。产业链条化要求外贸公司不能再只做进出口商品的销售,不顾原料和市场以及产品的更新和变化等上、下环节。必须彻底放弃“有什么就卖什么,或缺什么就进什么的”的传统经营战略。取而代之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制、生产什么;生产出什么就能保证控制住市场”;市场的最新需求就是研制的动力,市场的价格平衡就靠我们的产量和进出口数量控制。把产品的产业链从原料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售后服务、扩展到技术研发、金融保险、技术专利以及其他高端地带。

四、结论

广西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就像一位老人,栉风沐雨,艰难跋涉,在崎岖不平、风险重重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两段山路上已经负重行走了近三十年。这支凝聚了两代人心血的外贸团队,为共和国、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永留青史的贡献并为此耗尽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世界上没有永远年轻、健康的人,经济界也不会存在永远不败,长生不老的企业。就像商品的生命周期一样,经历过鼎盛,就会面临消亡。对此,我们每一个外贸人都在默默地痛苦亲历和身心感受着。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国有外贸公司都已经或行将退出中国的经济历史舞台,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过去里程碑。

就像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一个物种的消亡,总会在其消亡的时段和区域里。同时或相继诞生出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同类物种,西方神化故事中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就是一个物种进化,社会自然发展的典型写照。同样,国有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这个生存了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退出历史舞台,也同样不会意味着“进出口贸易一国际贸易一国际商务”这个行业的消亡。国家需要国际贸易,广西更加需要国际贸易。外贸人应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开始一次新的创业,采过去的经验,用现在的知识,顺应今天的政策潮流,更换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从事新的经营和发展,走明天更加美好的道路。外贸人终将继承辉煌,任重道远地走下去。这是笔者在本文结束前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并仅以此结论献给所有的新、老外贸人,愿他们、我们和所有的经济组织——企业、团体和各类外贸公司,像凤凰一样光彩照人,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