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2009-04-03蔡增良
蔡增良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单一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引导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第一、用新的教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
学生能否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态度息息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宽容平等的教师,所以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就要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打破“师道尊严”的思想禁锢,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所有的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能否和教师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们教学的成功与否。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对所学知识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动手动脑,思维也被激活。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最佳的切入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切入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奇山异水”的秀美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图片与音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绘山水之美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第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们会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就开创了一种课堂自由发挥,人人参与的模式,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都能够提上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盐山县常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