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改革浅谈
2009-04-02石玉杰王树君
石玉杰 王树君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和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学科教育的痕迹,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脱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以下就是从课程设计改革这一角度出发,剖析了高职课程设计改革的理念和途径,真正达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这一职业教育的目标。
当前,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 169所,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经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深入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院教改,针对高职教改的微观问题——如何进行高职课程设计这一问题,谈一些认识。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学生厌学、上课睡觉、发呆、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这严重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极差。加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4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 转变观念,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
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往的教学都是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最多对实例、内容有所增删,从来没有对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为更好地讲授好每一门课程和每一单元课程,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
1.1 要根据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重新组合课程的内容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需要,教师应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教学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
1.2 要设计出符合需要的自用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延用了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国家政策变更,不符合国家最新颁布的条例、章程。教材的这种局限性,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瓶颈”之一。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打破原有教材固定的知识结构,围绕能力培养,结合新观点、新思路,参考相关材料,设计出适用于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
2 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原有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知识”;“知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讲解知识而讲解知识,即用知识讲解知识;为了培养能力而讲解知识,即用知识培养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不适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状,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变“知识——知识”;“知识——能力”模式为“能力——知识——能力”这一循环模式。
“能力——知识——能力”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针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其具体的做法是:在总体能力目标的体系下,确定每一单元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根据能力目标设计出几个合理的训练项目。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各个项目。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上升成理论知识。然后,再用这一理论知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最终的能力目标。这一模式中的第一个“能力”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协力下完成;“知识”是对项目完成的一个总结,是在学生参与下,主动接受的结论;第二个“能力”是学生利用总结出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形成的能力。
3 转变观念,完成课程设计的创新
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而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学生厌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完成培养目标,应该从2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3.1 创新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模式的电视剧、小品、相声,看多了,就很少有人看了,收视率就低了,对剧本的认知率就下降。这就好比课程设计一样,一定要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根据能力目标进行创新设计。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整个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进行创新。做到每个单元设计都有所不同,采用不同的讲授技巧和方法,来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得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而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设计出一堂好课,是考验任课教师的功力和水平,体现教师个性化,决定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当然,教师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时,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虽然课上教师很轻松,但却加重了课前的准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调动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要精通该门课程的能力目标,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收集相关的案例等。
4 转变观念,完善考核方式方法
目前,考核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一至二份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考试。这样的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只注重强化答题的技能和理论的熟记,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它只注重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明显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考核形式应结合课程性质,尽可能的采用口头测试和实际操作检测。考试内容则应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总之,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课程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设计出“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高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