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研究

2009-04-02王海良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基础课计算机

王海良

摘要:学习动力理论是当前教育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系统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理论、刺激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学校、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最后,阐明了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0-02

一、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通过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第二,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通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三,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传输与反馈,包含了知识的交往、情谊的交往、品德的交往,能使师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第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二、理论综述

学习动力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理论、刺激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动力是一种欲望或内驱力,即个体的本能和本能所引发的行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本能”或“欲望”所提供的能量是个体行为的动力。刺激强化理论认为,经过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发生;要依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奖励策略;采用小步子原则,分阶段设定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的表述;及时反馈和正强化通常要比负强化更有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强化对于人类的行为具有影响,但是,真正影响人类行为的并不是强化物,而是人们对于强化物的认识。“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指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和言语劝导等。在言语劝导中,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通过树立学习榜样、积极的鼓励来促进多种合作活动。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造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高校计算机基础学习动力缺乏的内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日渐衰弱。大学生不明白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上如何应用,感到目标不明确,易产生“学而无用”的怀疑,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主要根源。第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具备刻苦的精神。一部分学生思想里所存在的怕苦精神是导致学习动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影响学习兴趣。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疾病时有发生,这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学科情感不良导致学习动力缺乏。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特点缺乏了解,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对选报专业后悔。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计算机基础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中,学校应承担一部分责任。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不明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和经济的通才,但一些学校仍沿袭旧有的教学模式,较多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忽视现实的社会需要。第二,计算机基础专业特色建设力度不够,学校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计算机基础专业无特色,导致学生难以保持稳定积极的热情。第三,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计算机基础教师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承担社会压力小,易形成惰性心理。计算机基础教师缺乏必要的学术意识和上进态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长期以来平稳有序、缺乏挑战的现实使教师教学水平不能逐步有序的进步。第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过程。部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缺乏新意,正是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原因之一。

四、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一)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是教师,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的途径如下:第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会用精彩的导入把学生吸引到新课中来,或用复习上堂课的内容来慢慢恢复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优秀的教师通常会利用下课前的最后几分钟,制造学习高潮,或留下回味无穷的结尾。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二,完善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应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要尽可能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展开,让学生不仅获得抽象思维的结果,还要同时获得它赖以形成的发展过程。第三,保持教师的心理健康,避免把不良心理状态带入课堂。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等方面互相猜忌;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应通过调控自己的激情、保持乐观的心境来化解自己的心理失衡。第四,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一般情况,学生对教师则往往以情感取向。有效能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合作、民主;仁慈、体谅;耐心、宽宏;兴趣广泛;和蔼可亲;公正;有幽默感;热情、乐观、开朗。研究证明,教师的个性影响比所用的课程材料的影响还大。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语,以便在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用悬念式导语、质疑式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期待欲。用激情式导语、音像式导语能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用活动式导语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感”等。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点拨学生疑惑、深入浅出地讲清难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第三,教师还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组织好丰富的活动,将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交叉进行,既扩大学生的活动面,又满足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他们不时体会创造的快乐。教师还要常常热情赞美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喜悦,就一定会热爱这样的课堂,盼望上这样的课。而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往往会保持很长时间,会大大促进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共同构成了教学交往的过程。教学交往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既有知识的交往,又有情谊的交往;既有品德的交往,又有个性的交往;既有功利的交往,又有审美的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做法如下:第一,要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学生越积极,教学效果就越好。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对教师的理念、素养、个性品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学会理解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需求,体谅他们的困难。只有了解了学生,知道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照顾到学生,真正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第二,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切忌居高临下,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只要教师专业素养深厚,平等交流,虚心接受的方式,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还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三,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到公正评价与合理期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不能有丝毫的个人好恶,也不要有偏见和思维定势,要善于发现能力习惯偏差的学生身上的优点,大力表扬;还要注意优异学生身上暴露的缺点,及时指出,严格要求。

(四)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因为大量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完成。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优越心理。他们要么独断专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要么凡事依赖别人,缺乏主见,不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的能力,教会合作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过去就有的“小组讨论式”,现在流行的“分解合作式”(即把一个学习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分组承担项目,最后,几个小组共同交流成果),还有“分组竞赛式”、“同桌合作式”等模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不断地与他人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真正符合现代化的人才素养需要。

(五)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第一,用悬念式语言激发学生的期待欲和好奇心。教师必须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使教材对学生具有一种召唤的力量和强烈的诱惑,从而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二,用激情式导语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教师就要设法帮助学生实现同教材完全对应的情绪转换,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使之在学习前就进入角色心态。第三,用活动式导语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这时的学生不是被动地被导入,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问题的解答与讨论,在活动中走入教材,进入最佳的接受心理状态。

[责任编辑 张凌]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基础课计算机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