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莱克纯粹法社会学理论概要及其借鉴意义

2009-04-02张凌鹰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期

张凌鹰

摘要:作为行为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纯粹法社会学”的创始人,布莱克为唤起人们对一种“科学的”法社会学理论的注意力,而把抽象的理论公式运用于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分析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当前的中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经注意到了“西方”制度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能把制度置于实践的检验之下,在外来制度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根据来建立行之有效、适应国情的法律制度,实现原初的立法目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纯粹法社会学;法律行为;案件社会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D9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88-02

作为行为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纯粹法社会学”的创始人,布莱克为唤起人们对一种“科学的”法社会学理论的注意力,而把抽象的理论公式运用于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分析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他于1972年在《耶鲁法律杂志》上发表的题为《法社会学的界定》的论文,对社会学家研究法律时混淆事实和价值观念——即混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提出诘难,并力主创建一门纯粹的法社会学。1976年,《法律的运作行为》的出版,比较完整的构建出了布莱克的纯粹法社会学体系,并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法律行为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第一,关于“行为”的概念,布莱克是这样定义的:行为是现实的可变方面。一切事物都在行为,社会生活也在行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同样在行为。于是,谈论思想、音乐、文学、医学或科学的运作行为,便成为可能。在理解这一概念时需要注意,这样的“行为”包含两个变量:一是某事物或多或少的数量变化,另一个是某事物在数量变化上独特的风格。因此,这里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变化。

第二,关于“法律”的概念。布莱克对于法律的界定是极其狭义的,即:“法律是政府的社会控制,或者说它是国家和公民的规范性的生活。”他对“法律”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法是一种社会控制;(2)只有统治机关对公民的社会控制才可称之为法律;(3)这种社会控制的本质是对越轨行为的定义和处理。故而,法律并不包括政府机构的日常生活,也不包括公立学校、监狱或军队中的纪律,因为这些都不是对公民本身的社会控制。他对“法”进行了定性的类型化,大体分为刑罚的、赔偿的、治疗的、调解的四种,又把每一形态都转换为普遍变量。这样一个非变量推演出复数的普遍变量之后,对于法的变化,就不仅可以在总体规模上把握,而且可以从不同风格的交替上把握了。

第三,对于“社会生活”,布莱克把其分为五个基本的方面:分层、形态、文化、组织性和社会控制。同样的,也将其转换成一组普遍变量,用以预测等级性分配。例如,布莱克认为,分层与法的变化之间存在着连续性正关系;而关系距离与法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曲线关系,即随着关系的疏远,法的作用也相应增大,但是,当人们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生活圈时,差别越大则法的影响就越小;组织化与法制化成正比;法与其他社会控制方式之间的消长成反比。

二、案件社会学理论

布莱克将案件的特征划分为案件的“法律技术性特征”和“社会特征”。前者是指案件受法律规范约束的因素;而后者是指案件中无法受到法律规范约束但却会对裁判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谁控告谁,谁处理这个案件,还有谁与案件有关等等问题,而这些人的社会性质就构成了案件的“社会结构”。为了说明案件的社会结构如何发挥其机制,布莱克创建了“法律量”这一概念:法律量,是指施加于个人或群体的政府权威的数量。他把案件的社会结构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1.对手效应。布莱克用大量的实证调查表明,原被告双方自身形成的案件社会结构,是预测案件将被如何处理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结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双方的“相对”社会地位。下行(原告或受害人的社会地位高于被告或罪犯)的案件引起最多的法律量;其次是发生在高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案件;再次是发生在低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案件,而上行的案件引起最少的法律量。第二个方面是双方之间的关系距离。人们的关系越紧密,则介入他们之间事务的法律就越少。这两个特征,与法律量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2.律师效应。实际上,证人、公开其偏向立场的支持者及其社会特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生影响。律师的社会特征对法律的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在社会地位方面,律师为处于劣势的委托人提升其社会地位,使案件的处理倾向均质化和平等化;而在当事人双方的关系距离方面,当双方关系较远时,律师可以缩小其距离,增加谈判和解的可能性;反之,则增大双方的关系距离。

3.第三方效应。如果法官和陪审团员的权威性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社会特征,以及与当事人双方及他们的支持者的“相对”地位较高,则他们倾向于选择一个获胜方,且更具处罚性和强制性;而如果其权威性较低,则他们会更宽容,并倾向于选择折衷的、给各方一些利益的方式。另一方面,当事人与法官或陪审团的社会距离越远,判决的结果就越具有决定性。

4.讲话方式。如果证人的证词是“有力”的,证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发言较冗长、爱控制交替发言权,那么他的证词会得到更多的信任。

如何来规避或者弱化这些司法中的“差别待遇”,是布莱克思索的主要问题。他提出的第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些专门用来处理冲突的法律合作社团。这些法律合作社团将平衡案件中的社会结构,促使其均质发展,通过消除案件与案件之间众多的社会差异,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每个人应该享有的社会权益更加得到尊重。第二种方法是,从案件的处理过程入手消除案件自身的社会特征,即非社会特征化,尽量减少法律的社会性,来使案件均质化。

除了以上两种从社会学角度就法律本身进行改革的方法之外,布莱克又提出第三种方法:通过减少法律自身的司法权限和法律的应用,即社会的非法律化来达到司法公正。他认为,要减少法律差异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削减法律,实现法律的最小化。他提出了替代法律的五种纠纷解决方式,并且,为了说明自己并非如一些批判者所断言的“似乎要让历史重回到上古时期”,又引用了两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证明其假设的可能性:一是“基蒂·吉诺维斯综合症”,提醒当今人们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导致其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逐渐退化甚至消失;另又引用日本人“面子”观在社会秩序和交易中所起的规范作用,作为一个当局有意识寻求法律最小化的成功案例。接下来他提出有计划地减少法律的观点,认为“法律最为声名狼藉的一点在于,它赋予富贵者比贪贱者大得多的权利。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法律的基本功能,人们甚至难以想象,缺陷如此多的法律到底还将给那些富贵者以多少好处。总之在法律差别被特殊强调的地方,减少这种差别的方式就是减少法律本身。”

三、借鉴意义

近年来,作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增强的必然要求,我国立法规模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而其中参照国外立法或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的法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经注意到了这种“西方”制度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对于如何发现和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上文所介绍的这种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它使人们能够真实地面对社会中的差异,客观地认识影响法律运行的社会因素,不再局限于规则的逻辑分析和理论的价值分析,而以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运行为观察对象,如此方能把制度置于实践的检验之下,在外来制度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根据来建立行之有效、适应国情的法律制度,实现原初的立法目的。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检验我们是否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向做出贡献。

对于布莱克方法论中价值无涉的立场,则需要辩证看待。布莱克认为:“法律应该如何操作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不是事实的问题,像其它科学一样,社会学只能论及事实,无法评价法律或其他任何事物的效能。”因此,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关于法的价值、目的、效果、发展前景的政策前景;实然与应然被严格区分,客观的、价值中性的实证主义立场自始至终得到固守。这是“纯粹的法社会学”得以创立、法律的新模式得以诞生的基本出发点,其积极意义是显著的。但对此,伯克利学派的诺内特反驳道:“拒价值于千里之外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实质,意味着在法学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是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感觉力、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场合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罗杰·科特维尔也认为:“把科学和价值分割开来的做法在任何严格意义上都是不可取的,更不用说把法律变成明显的无动机行为了。法律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种价值标准。存在于法律之中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因而不能不加以考虑”。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来说,后两者的观点似乎更为可取。因为“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无法揭示法律的本质,它割裂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也忽略了法律现象产生的机制,陷入了一种先验的客观主义。如果秉持这一观点,显然会降低法律的能动作用,也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目标。

再次,案件社会学理论以司法中存在“歧视”为假设前提,来对案件运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推论,以及分析在法律运作中律师如何才能更有可能胜诉。这极大地忽视了法律运作中关于正义或公正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如程序正义、回避原则、证据规则和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我们应当注意防范类似的偏差,以免增加歧视,引起司法更多的不公正和司法规则的混乱。另外,布莱克以数学性整理的方法对法律进行了量化分析,但实际上,法律现象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进行统计处理,并且在对法律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时,难以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关的分析模型。他只是提示了某种量化技法的可能性,而如果想建立一个广泛的、有实用性的法律科学体系,还得寻找其他战略和技法。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