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

2009-04-02刘春芳王济民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培训

刘春芳 王济民 周 慧 梁 辛

摘要: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对策建议,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36-02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对策建议,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因机构改革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着“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科技成果推广不力,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据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农技、畜牧兽医、林业园艺、农机站平均人数为25人,正式人员90.8%,专业人员85.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4.4%,中专30.6%;高级职称仅2.5%,中级职称35.8%,专业素质不高。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的工资偏低。据调查,各乡镇农技站每年事业经费约70.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的占总事业费支出的72.5%,有1/4~1/3的事业费支出要自己解决。虽然乡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财政拨款,镇政府支付,所谓财政全额拨款,也只是负责基本工资,承担公益性职能所必须的经费没有着落,工资福利由镇政府和自收自支解决;一线推广人员根据农时季节安排下乡推广指导工作,每月下乡10~20天,平均工资1.8万元,工作辛苦,待遇偏低。

三是设施条件落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设施老化,服务功能下降。

四是推广人员缺乏培训。省农业厅经常举办由省专家主讲的各类培训班,但每年有机会参加的乡镇科技人员只有1~2人,仅占5%~8%,基层科技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多数县级农技部门尚没有对乡镇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造成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是科技推广缺乏后劲。乡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政府,由乡长负责行政管理,乡农技推广站长负责技术工作。2000—2002年乡镇合并,将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管理站、经济管理站合并为一,成立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人员聘用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部分人员被分流,许多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技推广后劲不足;加之经费不足,人事权管理等问题,与上级部门业务脱节,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基层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繁杂的事务,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和成效。

2.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推广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平均在44.6岁,50以上岁的占36.5%,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5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因而,技术推广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进一步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市场意识缺乏,造成后劲不足,效益难以提升。表现在:

一是自繁留种现象依然存在。调查表明:在种植业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2.6%,在集贸市场购买的占13.7%,自留种的占12.4%。在养殖业中,42.9%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从集贸市场或邻居家购买的占18.6%,自繁留种的占38.6%。

二是施肥偏多,施肥方式不尽科学合理。从调查看,平均施肥量318.9公斤/亩,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的比例为1∶0.61∶0.61∶1.57。农民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多施氮肥,而忽视磷、钾肥施用的不良习惯,施肥比例趋于合理,但施肥量仍然偏多,多为一次性撒施,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不尽科学合理。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应用新技术积极性不高。从调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许多农民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放弃采用农业科技成果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加之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化肥支出占相当的比重,约387.6元/亩,投入与产出比为1∶2.23-13.90,以蔬菜最高,果树次之(1∶4.67),经济作物居第三(1∶4.16),粮食作物最低。扣除种子、农药、柴油、水、电等生产资料和作业成本,种植业效益依然较低。

3.农业规模小,使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难度增加

中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而且调查中,有68.4%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在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中,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仅为11.9%,大多数农户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小规模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区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难度,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4.科技推广与农户需求错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收益者,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最终得到农民的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发展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推广机制和推广方式偏重单一技术的推广,对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能力较弱,技术推广服务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5.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效果得到农民的认可,但实用性和培训力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农技部门采用较多的是邀请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到指定地点为农民集中讲课(37.8%);其次是发放技术资料(24.0%),第三是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22.2%),第四是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13.2%)。多利用雨天或农闲采取定期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黑板、门头、集日进行科技咨询、答疑、发放农事操作明白纸到各家各户指导农业生产;每年参加科技指导与培训的农民占78.9%,其中参加一次的占6.8%,二次以上72.1%。其内容以蔬菜种植、养殖技术为重点,分别占34.2%、25.9%;其次为果树和粮食生产,分别占18.9%、14.0%。从效果看,感觉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4.6%;较满意的占33.9%;97.4%认为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帮助,但实用性差,接受培训的时间较短,力度不够。

二、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1.增加投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需要以国家持续不断投入为基础。因此,应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2.加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农民得到的技术服务主要来自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乡、镇两级农技人员(包括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应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以各级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基地,结合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3.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4.重视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的配套集成,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增加有效综合技术,重视管理技术推广。应加强以增产增收为目的,将主推技术配套集成为农民易学易懂的简单傻瓜式的节本节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强化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正升.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21.

[2]陈华宁.中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9-22.

[3]刘颖芳,陈阜,等.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农民技术推广培训状况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3):17-19.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