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09-04-02张宪伟
张宪伟
摘要:要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采取相机抉择,还是采取规则操作执行货币政策?理论界和实业界难以达成一致的观点。赞成货币政策规则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这有助于消除随意性所带来的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t),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表明,货币政策有可能寻求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避免随意性所带来的后果。
关键词: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通货膨胀定标规则;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55-02
1引言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是货币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桑顿到巴戈特,从维克赛尔到弗里德曼,从麦卡勒姆到泰勒,货币政策理论出现了持续创新。
对一国而言,是采取规则的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一般认为,规则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所具有的名义锚效应可以稳定币值,从而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最终带来价格水平的稳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货币政策制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明。而且它还可以弱化时期不一致问题(kydland & prescott,1977),从长期来看,更可能赢得价格的稳定。相机抉择虽然可能换来短期的好的结果,但却往往也为长期的更坏的结果种下了伏笔。同时,我们注意到,由于货币当局对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并不完全以及经济运行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绝对规则的货币政策亦不可取。
2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内涵
规则只不过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货币政策规则就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用(梅尔泽,1993)。泰勒(Taylor,1998)指出,货币政策规则是指,犹如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
巴罗和戈顿(Barro & Gordon)提出把规则和随意的二分法从积极与不积极的政策行为区分中分离出来,从而结束了以往广泛认同的政策规则需要固定货币当局的工具变量的信条。
Svenssonl等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定义货币政策规则。认为货币政策规则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指令性向导。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工具规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策规则。目标规则是指使一个特殊的损失函数极小化的一种安排。根据目标变量的不同,目标规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货币数量目标规则、汇率目标规则、泰勒规则、麦考勒姆规则和通货膨胀定标规则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规则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自1993年泰勒提出泰勒规则以来,美联储以及国际经济组织都对泰勒规则表示出相当的兴趣。然而,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广泛讨论在学术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3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
3.1货币数量目标规则
费雪(I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指出,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真实产出增长的变化很小,因此,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原因在于货币数量。他提倡美元钉住固定黄金价值的补偿美元计划。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只要保持货币供应固定的增长,就可以使中长期通胀得以控制。弗里德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数量规则,他认为如果货币增长保持在一定的比率,便可以达到合意的经济稳定。
布拉德(Bullard,1999)从研究货币中性出发,提出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长期超中性效应。货币存量变化最终导致名义价格和名义工资的改变,而不会引起实际变量的改变。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1867—1960年美国各次经济衰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失误是当时经济周期下降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更高的货币存量会导致更高的价格。
货币政策数量规则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简单、易于理解,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到公众,这些信号可以为公众的通胀预期提供稳定和可靠的依据。
事实上,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以及中央银行在控制货币数量上的不足,一般的货币数量规则并不会像弗里德曼所主张的那样,以一个不变的货币增长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单一规则来行事。而是允许某些时期与数量目标有所不同,即有一个比较灵活的机制。进一步说,货币数量与目标变量的不可靠关系也会使得数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透明性和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责任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治理“滞胀”,许多国家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日标。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货币量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因此许多国家转用利率取代货币量作为调控指标。
3.2 泰勒规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预算平衡案的通过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现在美国金融界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1993)。
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在泰勒规则的指导下,美国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利率平滑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以实际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通过控制短期利率,使之沿同一方向逐步小幅变动,而只在经济运行情况变化时通过稍微改变利率的方向,给市场传达明确的政策信号,促使市场自动进行调整。
金(King,2000)认为,通货膨胀和产出是内生变量,典型的泰勒方程并未描述出利率变化路径。贾德和雷德布希(Judd和Rudebusch,1998)肯定了典型的泰勒规则,他们通过对泰勒规则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动态的泰勒规则。之后,克拉里达、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Gertler,1998)提出了简单的前瞻性利率规则,认为每一期利率目标是预期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以及相应通货膨胀水平的函数。
3.3麦卡勒姆规则
历史上,货币政策或显性或隐性地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麦卡勒姆提出名义收入规则,主张货币政策以名义收入为预定目标,同时以基础货币规划进行操作。其与泰勒规则的区别在于操作工具和目标变量的不同。根据这一规则,基础货币增长率依名义GDP增长率与设定的目标之间的离差而变动。两种规则中,究竟选哪一种,这依赖于具体的经济环境。麦卡勒姆规则的分析框架得出了许多与正统观点相异的情况。例如,根据正统的观点,1995—1998年日本货币政策难以刺激经济,是因为利率已经很低,而按照麦卡勒姆规则,基础货币仍处于紧缩过程,表明期间基础货币过于紧缩(McCcllum,1999)
4结语
通过分析三种货币政策规则:(1)货币数量目标规则;(2)汇率目标规则;(3)麦卡勒姆规则。在不同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国家中,货币政策规则有很大的差异,效果也有很大不同。但我们研究发现各国货币政策成功关键是政策透明性和责任性。当货币政策有很强的透明性和责任性,则货币政策规则实施可以带来长期的低通货膨胀,也有长期的经济增长,反之,当货币政策规则缺乏透明性和责任性,就会导致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带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货币政策规则实施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国际经验证明:货币政策规则的透明性和责任性是货币政策避免相机抉择,带来更好的经济效果是重要的因素。
而借鉴国际经验,既对政策工具有规则约束,又对当前或预测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积极政策规则,应是中国当前的最佳选择。就目前而言,对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否可靠及将来可否有其他替代物的问题,旨在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可仍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第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利率弹性的增大,中国要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借鉴国外运用较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如泰勒规则,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与其历史趋势的偏差、通货膨胀与其目标的偏差,进行利率政策决策。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刚刚启动,利率的灵活性与结构还不可能合理,实际的均衡利率难以形成,加之我国在汇率方面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市场汇率制”,因此,在我国的现行金融体制下,货币政策运用难以很好地适合泰勒规则。针对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主导的稳健货币政策利率规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货币政策规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维刚.泰勒规则、联储货币政策及我国货币调控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1,(6).
[4]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2,(5).
[责任编辑 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