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学校德育开辟新空间
2009-04-02周学东
周学东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低效而尴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最丰富的资源载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有效地弥补了德育资源不足的“硬伤”[1]。它使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目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网络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使网上德育发挥强大的优势,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学校教育模式的德育工作多局限于校园内,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很难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理想的效果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要消除这种弊端,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发挥巨大的作用,就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网上德育阵地。近年来,笔者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网上德育,让学校德育走出空洞、低效的怪圈,构建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笔者以网络为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互帮互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使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1 借助相关网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上,如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参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形式以及一些近乎“老掉牙”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上。久而久之,这些教育对国旗下长大的学生来说成了司空见惯的套路,严重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1]。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笔者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入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带领他们走进资料丰富、内容详实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走过的强国之路。组织学生在网上观看令海内外中华儿女倍感振奋的国家大事(如“神七”发射、奥运会开幕式等),使他们切身感受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各行各业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笔者还把相关的网站(如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等)的网址介绍给每个学生,要求他们利用双休日到网上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周记上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通过这样的教育,笔者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网络信息,进行互助教育
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帮助是人最根本的社会属性之一。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在一些日常小事(如借用一些学习用具)上能够表现出互助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助人的快乐,得不到相应的幸福感。久而久之,助人和互助意识自然得不到足够的强化,势必影响大家助人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教师一再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助的重要性、帮助他人的意义,但收效并不明显。为克服这种口头教育的不足,笔者通过网络找到助人的落脚点,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教育[1]。
在“5•12”地震后,笔者先是利用网络收集了有关“5•12”地震的相关资料,在班会课上和学生一同观看,然后引导学生讲出自身感受,最后把自己的体会向学生作了阐述。首先,团结才有力量。在天灾面前,单个生命是多么地脆弱。以前习惯说“团结就是力量”,而现在是发自内心地说“团结才有力量”。其次,责任高于一切。从网络资料中人们感受了胡总书记关切的表情,听到了温总理疲惫的声音,看到了人民子弟奋不顾身救人的身影,这更让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们生活在稳定而幸福的环境里,就有责任和义务对灾区的人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之后发动学生捐出自己的零化钱。接着师生又从网上联系到了一位贫困学生,并定期对他进行资助。就这样,通过网络,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了助人的价值,切身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
3 利用BBS、E-mail、QQ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我很想和学生交流,但学生很少有空闲,就算有时间,我也很难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时说不上几句话,学生就嫌烦了,甚至吵起来。”这是一部分教师的感言。其实只要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3.1 用BBS交流如果学生有上BBS的习惯,教师也可以到他常去的论坛注册一个虚拟的用户名,然后和他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学生的留言,从而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分析自己和学生间的问题[2]。
3.2 电子邮件与写信相比,电子邮件有着更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里话,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教师。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疑问具有普遍性,教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
3.3 以QQ交谈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可以用QQ交谈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式是最佳选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学生嗜好的方式和学生沟通更为容易,效果更好。
4 拓展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同时并存,一些冗余信息、污秽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和错误信息借助网络而广为流传。不良网络信息资源,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直接传递到学生面前。
学校德育应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德育内容。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甚至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向学生系统传授上网所应该遵守的网络道德规范,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传授,培养学生网上自律能力,塑造网络人格,内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责任,提高自律能力。
教师要重视网络这种德育工作的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精彩的画面。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参与的热情,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邓梁.网络让德育从空洞走向生动[J].信息教研周刊,2009(1)
[2]刘军.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