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中表现性教学的实践

2009-04-02刘奎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6期
关键词:仙人掌眼睛艺术

刘奎然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

1 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

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的观察方式。其结果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变形夸张,则在绘画艺术中比比皆是。这种对事物主体特征的概括把握及在这一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是艺术审美心理中重要素质之一。

在美术教材第六册“写生仙人掌”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仙人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它的特征——主茎上交错生出许多茎片,茎片上有一组一组向外放射生长的小刺。然后要求学生不拘泥现有的植物形象,充分运用仙人掌的特征,在画面构图上对仙人掌的形象进行任意组合。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构成组合。有的强调仙人掌生长的茂密拥挤,有的突出刺的尖利,有的把一盆花扩展成多盆花,有的则把盆栽的仙人掌“移植”到原始沙漠环境中。全班40个学生的画面形态各异,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思路是: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任意组合植物生长的状态,置换植物的生长环境。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他物体与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2 联想性观察与表现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绘画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 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与好奇心,使他们在绘画时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联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他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在“不同姿势的手”这一课上,笔者改变了过去仅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兰花指表示放松和优美,挑大拇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根据不同的手形,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想,将手表现为和平鸽、老鹰、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生命。正如杨丽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孔雀、大树、水与火等。人体的各种姿态,通过观赏者的审美联想转化为其他形象的艺术再现。

3 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

这种观察与表现要求学生不满足于客观提供的条件,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将观察范围再扩大、再补充。

比如“画眼睛”一课,可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观察别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组成的。然后再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眼睛看风景、看动物等时,瞳孔上会留下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作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的眼睛里装着满天的乌云,有的眼睛里装着洁净的冬天,有的眼睛装着美丽的花朵。还有一名学生画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关系。超现实性观察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恰似古代园林隔墙上的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的话来说就是扩大经验范围,在新的经验范围内加进已有的旧的经验,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既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是以客观为引体,以主观为主导的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仙人掌眼睛艺术
仙人掌
坚韧挺拔的仙人掌
纸的艺术
仙人掌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