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2009-04-01闫海清
闫海清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入选的脑梗死患者被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ivgu,q12h。结果:治疗后14d,脑脊液中的TNF-α在依达拉奉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依达拉奉;TNF-α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160-02
脑梗死是严重威协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小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①符合1998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②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者。③排除有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及严重并发症。④排除有精神疾患,痴呆及不合作者。⑤排除过敏体质。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间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陷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65.3岁,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6岁。
1.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确诊后即开始用药,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扩管、扩容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加上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q12h。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3检测指标
治疗前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评分按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标准进行评分,同时检测脑脊液中的的TNF-α,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包应用SPSS(vemion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脑脊液中TNF-α
两组病例治疗前脑脊液中的TNF-α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脊液中的TNF-α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患者治疗开始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由于局部血流中断脑缺血缺氧和ATP生成减少,使脑细胞正常代谢途径和自由基产生、清除状态受到破坏,氧自由基积聚蓄积,引发“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细胞继发性损伤或坏死。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大量产生,氧自由基损害增加。周边部分缺血区域(半暗带)功能受损但结构未受损,缺血6h内血流再通可恢复功能。避免细胞死亡。因此,急性脑梗死时治疗的关键是挽救半暗带、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扩张改善局部血流与脑保护结合是急性脑梗死治疗关键。本组试验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均有好转(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有减少)。依达拉奉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大鼠缺血模型实验证实它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神经保护剂,能清除缺血周边和缺血再通部位产生的大量OH-,切断连锁反应,减轻脑水肿。此外依达拉奉分子量小,分子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的产生,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从而起到延缓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作用。本研究还表明,依达拉奉治疗组脑脊液中TNF-αa在14d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已有试验表明,脑脊液中TNF-α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加重缺血性脑损伤,这说明依达拉奉还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总之,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方便实用,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