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采血120例分析
2009-04-01马海英张志强
马海英 张志强
[摘要]为快速、有效地采集桡动脉血,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和损害,本文通过对120例患者进行桡动脉采血方法分析总结,认为选择锐利的针头、位置准确固定稳妥、快速有力进针,都是提高桡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的关键因素,而穿刺后按压位置准确、时间充分,对减少皮下血肿、淤血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083-01
动脉采血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操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操作,如何能做到快速、有效地采集动脉血,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和损害,笔者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不断探求,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1月~2008年4月120例需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0.5岁,均采取桡动脉穿刺采血,一次穿刺成功104例。占86.7%,穿刺后局部血肿、淤血7例,占5.8%。
2穿刺方法
首先,检查注射器针头是否锐利,针尖有无倒勾、毛刺。协助患者平卧,上肢放松,掌心向上,手腕下垫一软垫,嘱其手腕背伸50°-60°,以绷紧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立于患者穿刺侧,以左手食指、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操作者左手食、中指置于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按压桡动脉,右手一、二、三指以执毛笔方式稳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快速进针,进针一定要快而有力。此时保持左手压力不变,观察针头乳头处有无回血及血管有无搏动:若未见回血,将针头稍向外退,退针要慢,在退针过程中观察有无回血及血管搏动,如有立即抽取血标本;若针头退至皮下仍未见回血,说明一次穿刺未成功,以左手食指、中指沿动脉走向触摸动脉作为引导,再进行穿刺。取完血标本,拔针时应以左手食、中、无名三指指腹顺动脉走向平行按压于穿刺部位上,皮肤进针点覆盖无菌棉球,用力按压5-10 min。
3分析体会
3.1针头锐利无勾挂
选择针头锐利的注射器,在消毒棉签上试一试,看针头有无倒勾或毛刺,若有立即更换。另外,若一次穿刺未成功,拔出针头做二次穿刺时一定要更换新的针头,不要认为没有污染就不更换,这样既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也会影响后面进针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穿刺成功率。
3.2固定稳妥位置准
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其下部位置较浅,表面依附以皮肤和筋膜,在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摸到桡动脉搏动,通常穿刺点在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处。操作者要清楚掌握桡动脉的解剖位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患者手腕下垫一软垫,手腕背伸50°-60°以绷紧采血部位皮肤,使桡动脉更加显露和易于固定。
3.3快速进针手要稳
穿刺时使针尖斜面向上,针尖与皮肤呈30°-45°角进针比90°角垂直进针针尖在血管内进退的距离长,这样更易于观察回血情况。对于肥胖、皮下脂肪丰富的患者,动脉较深,进针角度可适当加大;对于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动脉表浅,进针角度宜小。桡动脉属于中动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还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外膜和中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桡动脉管壁较厚,弹性较大,如果缓慢轻柔进针,就会使针尖在血管壁上滑行,而无法刺人动脉管腔内,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也降低了一次成功率。故笔者提倡快速有力进针,这样固然可能会因用力过猛而刺穿动脉,但实践证明,只要拔针后按压位置准确,时间充分,并不会增加局部血肿、淤血的产生。
3.4拔针按压要到位
拔针时立即用左手食、中、无名三指指腹顺动脉走向平行按压于穿刺部位,皮肤穿刺点覆盖无菌棉球。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倾斜进针法,皮肤进针处和血管穿刺点间还有一小段距离,按压时要注意范围一定要覆盖两个穿刺点。这样用力按压5-10 min,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情况加长按压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局部组织血肿、淤血。一旦有血肿发生,24h内冷敷,24h后湿热敷,注意不要冻伤或烫伤皮肤。为了保护血管,穿刺后即使没有血肿形成。也提倡24 h后用湿毛巾加50%硫酸镁热敷,以促进局部组织和血管的修复,增加血管重复使用的次数。
综合上述内容。笔者将桡动脉采血的体会总结了四句话:“针头锐利无勾挂,固定稳妥位置准,快速进针手要稳,拔针按压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