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长三角新机遇促进我省经济再上新台阶
2009-04-01张颢瀚
张颢瀚
当前,我省面临着全省全面达小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二三大历史性艰巨任务。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赋予长江三角洲和江苏省在新时期以新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为江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长三角新的历史责任与江苏发展的新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三角地区不仅率先发展,经济规模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引领全国经济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在国际金融风险加大与经济衰退的特殊时期,更加需要长江三角洲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的地区进一步发挥在全国的龙头、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抗国际金融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1、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做大、做强长三角
当今世界,城市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城市区域化、区域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城市群取代单个城市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整合区域、发挥其整体优势,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依据我国各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并借鉴国际区域竞争的经验,为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需要长三角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城市群作为支撑与引领。同时,长三角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核心城市规模和功能层级不够突出,原有的城市群规模过小。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有强化的趋势;要素需求增多、区域内资源要素供给不足: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承载力降低等。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长三角的优化发展,客观上也要求扩大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对其进行整合再造。原有的十六城市的长三角区域难以承担这一历史职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把长三角扩展到江苏、浙江与上海两省一市的全部区域,并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长三角空间范同的拓展,可以推动周边地区的快速、跨越式发展
长三角的拓展,把周边区域与核心区域联为一体,一方面有利于周边区域承接核心区域的产业转移,带动本区域的发展,降低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周边区域直接享受核心区域的第三产业和创新服务,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本,提高发展的平台。首先,长三角周边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拥有更多的低成本劳动力,空间的拓展可以使长三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打破发展的瓶颈:第二,周边地区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与长三角的产业互补性开始增强,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优于其它地区的承接空间,有利于长三角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延长产业链,有利于产生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第三,立足周边地区可以开辟更为广大的内地市场,扩大中心城市生产服务业的范围,从而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跳跃式提升;第四,空间拓展可以实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直接以省级行政机构参与分工合作。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区域整合。
3、抵抗国际金融风险,需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的战略作用
抵抗国际金融风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靠经济实力、靠国内国际竞争力、靠体制活力。国务院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最强”不仅包含着经济实力强,还包含着对全国经济贡献最大,包含着在抵抗国际金融风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从我国各经济区域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在国际上综合竞争力最为突出。这一地区两省一市以全国2%的面积、1/10的人口,创造全国1/5以上的GDP、1/4以上的财税收入、1/3以上的进出口额和1/3以上的外资;这一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上海为龙头,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我国南北沿海经济带,在我国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带中,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无可替代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一地区科教资源丰富,开放度高,市场化强,拥有超过全国13%以上的大学、20%的研发机构,在影响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三大因素——科教因素、产业因素与市场因素中,不仅科教机构数量多,而且研发体制活,不仅产业基础强,而且产业与科技的结合程度高;同时,这一地区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经济体制活、文化融合度深的显著特征。以上这些,使得这一地区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中、在抵抗国际金融风险中将要承担起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苏浙沪两省一市已于2007年底在上海共同签署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正式启动。在此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会同两省一市就推动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做了大量调研,专门成立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2008年12月浙江联席会议上,三省一市又明确提出在金融领域加强合作,作为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长三角区域抗风险能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力都会进一步增强。
长三角“一体两翼”新格局,为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平台新动力
由十六城市扩展到两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战略性变化,为我省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新的发展空间。
1、长三角原“南北两翼”空间的局限
在原有长三角的框架下,从上海到杭州、宁波等浙江的主要区域作为长三角的南翼地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更强化了南翼的优势。由上海经我省沿江城市到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地区。在这一框架下,我省沿海及沿陇海线的重要地区都未能进入长江三角洲,没有进入国家的长三角发展规划,不能享受相关的政策,不能提升发展的载体,不利于江苏与长三角的发展。
2、长三角“一体两翼”新空间
由十六城市到两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实际上已经由南北两翼扩展为一体两翼。南翼的格局在发展指向上未有原则变化,变化的主要是空间范围扩展到浙江的全部地区,但在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上仍然属于南翼地区。由上海经南通、盐城到连云港。经淮安、宿迁到徐州,已经成为长三角的新的空间,这一新的空间以南通、盐城、连云港和徐州的城市带和产业带为主轴,已经构成了长三角的“新的北翼”,为长三角的发展增加了新的翅膀,这是江苏发展的新平台、新空间,也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平台、新空间,这是长三角和我省发展空间的战略性变化。
由上海至南京沿长江、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城市带与产业带,是我国大中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产业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一地区又与我国沿江经济带融为一体,成为我国东西战略格局中最
重要的经济带与城市带。在长三角新的空间中这一地区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北翼地区。而是新的南翼与北翼中间的主体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与城市经济的主轴地带,可以称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体”,这一体为我省沿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一体两翼”新的空间格局的形成,使长三角原来分为南北两翼、长期以来上海只有半幅辐射的困局得以改变,同时长江三角洲作为国际城市群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国际都市群的战略目标为我省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3、长三角产业转移升级的新平台
新的背景下,长三角与我省应成为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一地区不仅率先发展,而且在几次产业转型升级上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长江三角洲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优势的地区,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率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率先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率先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率先进行区域一体化探索,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对接,以新的区域整体形象,继续领跑全国,影响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而且为全国提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这正是《意见》提出的主旨所在。长三角区域差异大,在原有的区域框架下,15城市土地等资源紧张,发展环境受到严重约束。其他地区土地等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但发展能力不足,长三角空间的新拓展,中央给予的新政策,为长三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转移,联手加快经济升级,减少摩擦、促进生产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与区域共赢,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平台。
在扩展与合作中全面提升江苏综合竞争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与新的形势下,利用国务院指导意见给予的新机遇和发展的新空间,我省正在加强与长三角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优化提升江苏空间与生产力布局,全面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
1、以沿路、沿江为长三角一体与主轴,引领江苏与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
我省沿沪宁高速公路与沿长江城市带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前沿区,在新的历史阶段又将承担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责任。从目前已经形成的沿沪宁路与沿长江的城市带和经济带来看,其整体实力、中心功能,已经与上海连为一体,把这个具有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带作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作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区域,具备了现实的基础。以沿路、沿江城市带和经济带为龙头和中心,在全国进行产业率先转型、率先升级,引领江苏与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广义的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下游的发展。这是一个扩大了的核心区,其功能作用可以相当于九十年代上海核心区在狭义的长江三角洲中的作用。随着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由上海经南京并向安徽、湖北延伸,泛长三角沿长江流域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九江等城市将被连通起来,形成我国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主轴线,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国家战略产业的中心区域,成为未来重要的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基地。
2、以长三角新北翼为依托,加速新兴工业化
作为长三角北翼的我省沿海地区与沿东陇海线地区,充分发挥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之成为我省新的增长极,成为长三角新兴工业与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盐城、连云港利用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优势,依托沿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速新兴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依托其农业资源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渔业。沿东陇海线也是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连云港以国际港口带动城市,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速推进其中心城市、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我省和长三角新兴的增长区域。
3、使南京都市圈成为泛长三角东连、西拓的战略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安徽要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在两省一市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向安徽乃至江西拓展与泛化,这为南京都市圈的拓展与对外协作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利用这一机遇,南京可以加速提升其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这一国际第六大都市群的西部中心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与长江经济带的东连西拓的战略中心。
南京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了东连、西拓的基础。第一、初步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以镇江、扬州为依托,由高速公路、铁路、禄口机场、港口和黄金水道共同构成的一体化交通格局,宁镇扬板块内部实现了一小时互通。
第二,新型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得城市问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降低,大大缩小了区域内的流通成本。加速了经济资源的流动,经济空间的组织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南京作为区域“增长极”发展迅速,区域信息中心、人才中心的作用开始显露,产业链开始延长,智力产业、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上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城市的公共作用增强,产业构成、空间结构等正处于加速变迁中,新的城市管理与运行机制及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在加强之中。
第四,以宁镇扬为依托向西延伸到更大的区域,也具有了一体化的基础。南京与周边的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安、巢湖等市,梯度差异较大,是优势互补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与南京进行的要素交流在加强,并且近几年的合作趋势也在加快。
4、协作建设长江三角洲创新体系,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共建长三角协作创新体系,是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后期阶段的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等约束日趋严重。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粗放的增长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现实,我省近年大力促进产业质量的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为此还需要借助长三角的综合优势,在全省范围内与在长三角范围内协作建设长江三角洲创新体系,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核心动力。
协作建设长江三角洲创新体系,是促进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提升长江三角洲的国际竞争力,并引领中国产业创新的战略选择。跨行政区划的合作创新,需要在一体化战略层面进行谋划,形成竞争一合作的新型互动关系,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联盟式的组织体系,以及以利益平衡为基点的协调机制。可以从“一个先导、三个引领和一个支撑”着手:
战略先导——区域合作创新战略的制定,应当放在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维中,注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动区域成员的积极性,需要省市和有关部委成立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创新协调机构,立足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高起点地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创新战略,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确定大局和方向。
规划引领——规划是战略的具体化。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创新规划,需要立足于经济运行现实,强化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规划的制定,应当由协调机构,对本区域的重大发展方向或发展瓶颈,做出可行性的部署,并且依据发展战略做出阶段性的安排。协作编制区域自主创新规划,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项目引领——合作创新规划仍然是涉及某一领域较为全面的、整体的计划,需要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科研项目,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配置创新资源。项目通常是指独特的或具有特定目标指向的一次性任务。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项目合作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区域合作创新,在全面合作或整体推进的环境下,以项目为纽带不失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过渡性方案,并且为此后的深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课题引领——合作创新项目确定后。可以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课题,根据各方的科研储备、创新梯队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创新集成。
科技信息支撑——长江三角洲各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共信息与科技信息服务,构建同步的信息发布网络,为合作创新的参与各方提供权威、全面、前沿、便捷的科研信息资讯,为区域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5、从制度层面强化联席会议制度的权威性、协调层面的功能性、执行层面的常设性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按照合作的计划与主要内容,形成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联合与协作的制度框架,同时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逐步形成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和人才协作的制度。
长江三角洲的协作与一体化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推动和法规规范。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新的战略目标,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的机构与机制应进一步提升与完善,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区域协作的决策层面、协调层面和执行层面的相应职能。建立不同层面的制度、规范与法规。国家还要从制度层面强化联席会议制度的权威性,协调层面的功能性,执行层面的常设性。在制定长三角协作的战略规划与法规和政策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代表各方进行协调的政府部门与职能,根据联席会议确定的战略、政策与法规,两省一市的协调部门,应对其需要一起协调的主要内容、协调的主要形式等制定明确的规范,使其部门协调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变,由没有明确规划向有明确规划的转变,由不规范的非制度性协作向规范的制度性协作转变。为保证长三角联席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有效落实,根据合作任务的要求,需要依据重点协作特别是需要经常协作的内容,由两省一市抽调少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组成常设性的精干的办事机构,承担常规性的协作职能。
6、加速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国家也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此应当尽快在长三角共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涉及的内容较广,也涉及到共建区域统一的市场体系等复杂内容,作为国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才能避免改革的零打碎敲,避免各项政策的互相掣肘,才能适应长三角体制改革与合作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我省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更具活力、更具开放度的体制与政策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起更加艰巨的历史责任,必须具有足够的动力加以推进。继续加速推进这一地区的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这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既是推进这一地区率先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这一地区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所必需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按照《意见》的要求,这一地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此,不仅需要继续发扬这一地区勇于革新、敢闯敢试的精神,同时也需要中央赋予这一地区更多的、更有利于深化改革的政策,赋予这一地区有利于更深入地在更广阔领域推进开放的政策,赋予这一地区能够在全国率先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权限,赋予这一地区能够进行重大改革试验所必需的政策和机制。就目前来看,现行体制机制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一地区的发展活力和率先转型。要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还需要一体化的推进,非一体化因素目前仍然是制约这一地区经济活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这一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