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打造文化产业强省

2009-04-01陈法林

群众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陈法林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出加快推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号召,提出要“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今年将召开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对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本文拟从分析当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对建设文化产业强省提出对策意见。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扎实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

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坚定步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由主要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省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系统行政管理部门已实现局社分开和局台、台网分开。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六个试点地区除南京外,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等五个试点地区已完成“三局合一”,组建了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等五个试点地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

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效明显。一大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省新华发行集团和省演艺集团转企改制大大激发了集团发展的活力,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省新华发行集团加快了连锁经营步伐,出资2.5亿元控股与海南省发行集团合资成立的海南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发行行业跨地区合作的企业。同时,加快了股改上市步伐。江苏省演艺集团改制当年演出场次、演出业务收入、演职员人均年收入都取得了翻一番的喜人成绩。

文化产业集聚度稳步提高。全省已组建新华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演艺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南京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新华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演艺集团和省文化产业集团等六大集团总资产合计为265亿元,净资产183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末的百亿目标,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个销售收入、资产规模均超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省广电集团连续5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2008年经营收入27.4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省级台前三。省级六大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各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动漫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基地。

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28%以上的增长速度,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87.35亿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30.68%,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4.8%)高15.88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3%,比上年(2.02%)提升0.28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的净增量为150.10亿元,其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8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影响和制约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缺乏”和“八个不到位”上。

“四个缺乏”:一是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对改革有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只抓机制、不抓体制,回避重点难点问题。二是缺乏新的文化改革和发展理念。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在希望政府大包大揽,不会利用市场的力量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文化。文化基础设施“有钱建、没钱养”,“边建设、边流失”,文化产业“软、小、散、滥”等老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四是缺乏对改革的有力领导。有些地方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仍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协调,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八个不到位”:一是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到位。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经济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和领导在强调文化产业是产业属性时,认为应由政府部门来牵头发展文化产业,而强调意识形态属性时,又认为应由党委部门来牵头发展文化产业,因而很容易在工作中造成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管理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而一些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拿动漫基地来说,广电部门命名动漫基地,新闻出版部门和文化部门也命名动漫基地。像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的命名也是如此。还有一些部门热衷于授牌。因缺少统一的协调部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目前仍比较混乱。三是管办分离不到位。政府既担负管理职能,又投资兴办企事业单位,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这种政企不分、政事相混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诸多的干预,另一方面,导致了经营管理者的依赖心理,更严重的是对已转企改制的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影响了已转企改制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建设不到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不缺项目,同时银行及各种风险投资公司资金充裕。但二者之间缺乏一个沟通的平台。五是市场主体重塑不到位。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仍然是事业单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也影响了其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六是规划不到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区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七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另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里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八是考核不到位。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执行得怎样,没有考核。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文化产业强省

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从整体来看,与我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与先进省市尚有很大差距,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差距更大。因此。没有超常规的发展理念,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超常规的发展举措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就难以实现。

(一)实施三大战略,突出重点工作

实施市场主体重塑战略。一是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部门。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进一步培育新的文化市场主体。三是推进新闻单位改革创新。党报、党刊要实行采编与经营分开,重点抓好发行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作和营销,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电台、电视台要重点抓好制播分离,将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部分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一是组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2006年确定的省级10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不断拓展增值业务。同时,以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杠杆,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每年形成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二是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选择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集团公司,进行重点扶持,用3-5年时间争取培育一批绩效优良、创新能力强、可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三是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产业基地、园区是实施重大战略性、先导性项目的载体,是培育新文化业态和研发新的文化传输技术的孵化地。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调整之中。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技术结构升级,同时调整区域结构。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影视制作、动漫游戏、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群。

(二)构建三大体系,提供支撑条件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一批有江苏特色、全国影响的文化会展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拓展文联、社联、作协、记协、版协等社会团体的职能。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对我友好的国外知名文化机构进行合作,推动我省文化企业在境外合办报刊、出版社、频道、节目、演出和展览等,以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搭建投融资体系。一是组建省文化产业创投公司或基金公司。吸引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引导鼓励建立文化类公募或私募产业基金,开展风险投资。重点是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文化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二是拓宽渠道融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进人创业板。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提高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三是研究适合于文化领域的担保办法。

健全文化产业规划指导体系。一是按照支柱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同规划部署、一同推进落实、一同检查考核。二是组织制定全省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制定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1+X规划体系,指导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三是明确重点行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先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工艺美术业、娱乐休闲业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内容及动漫业、广告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三)创新三大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机制。一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责任主体,组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借鉴云南、深圳等地经验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同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南省委、省政府授权作为省直文化企事业集团的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健全考核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表彰奖励。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创新人才支撑机制。一是引进一批人才,形成人才优势。二是培养一批人才。加强在职培训,对全省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和文物工作骨干进行轮训。调整有关高校文化艺术类专业结构,重点办好有特色的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建成3~4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专业。三是扶持一批拔尖人才。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社科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及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健全政策引导机制。一是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坚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用政策保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制定更加有力、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为文化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调控、保障作用,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文化体制与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及时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的行为。

责任编辑:刘忠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