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完善的粮食安全保供机制
2009-04-01王元慧
王元慧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风起浪涌,波诡云谲,对我国粮食市场、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价格大起大落,市场忽紧忽松,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江苏作为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粮食工作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把保障全省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和供应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我省粮食产需总量平衡有余,但存在区域布局不平衡和品种结构性矛盾
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地域上处于全国粮食产销区过渡带,境内粮食产销区位十分明显,苏北及里下河地区为主要粮食产区,沿江及苏南地区为主要粮食销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定了“基本口粮立足省内生产,工业和饲料用粮依靠调剂”的粮食安全基本方针。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恢复性增长,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635亿斤,再创10年来粮食产量新高。按照全省年消费量610亿斤测算,粮食当年产需总量平衡有余,但在品种和地区上存在着不平衡。从品种看,小麦、稻谷余量较大,玉米、大豆存在缺口;从地区看,苏北产量增幅超过消费增幅,余量增加,苏南产量增幅低于消费增幅,缺口加大。
近几年江苏粮食消费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居民口粮消费呈现城市增、农村减的趋势,原因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年下降,城镇人口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二是饲料用粮呈现企业用粮增、农户用粮减的趋势。原因是随着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户家庭饲养数量减少,规模养殖增加,饲料使用逐步以成品饲料为主。三是工业用粮消费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原因是近几年以进口木薯片为原料的酒精工业效益较好,部分地区将其作为产业重点推广,带动了用粮量增加。另外国内对食用油脂需求旺盛,带动了大豆榨油企业的发展。但这些粮食原料的供给主要来自国外,其进口规模和消费量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我省已基本形成比较健全、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供体系和应急保供机制
近年来,针对日益复杂的粮油供需形势,我们立足江苏实际。指导各地抓购销、充储备、搞衔接、拓市场、强应急,目前全省粮油库存充裕、市场价格稳定、流通秩序良好,粮食安全保供取得积极成效。
购销总量稳步增长。在购销活动中,我们督促国有企业利用资金和仓容优势,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全社会其他多元主体灵活开展购销经营,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全省粮油购销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08年粮食收购量达到291亿斤,同比增加42亿斤;粮食销售量346亿斤,同比增加44亿斤。江苏粮食购销工作的平稳运行,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方粮油储备不断充实。地方粮油储备是省市政府调控粮油市场的重要物质手段,也是市场化条件下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最直接最有力的应急物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省的地方粮食储备已于2005年底全部充实到位,且始终确保数量充足、质量良好。通过储备粮的轮换运作,有效调节了市场供求平衡,促进了江苏粮油市场的平稳发展。2008年。我省还建立了地方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增加了小包装成品粮油的储备规模,优化了储备品种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粮油市场宏观调控的能力。
产销衔接逐年推进。在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为防止省内某些品种、局部地区的供求严重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我们自2004年起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原则,每年均组织省内产销区各类粮食企业进行现场洽谈,有效发挥销区资金技术优势和产区的资源优势,促进了省内粮源的科学流通和市场供应。2008年,销区市与产区签订的省内粮食产销衔接协议52亿斤,比2004年增加了26亿斤: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88万亩,比2004年增加了49万亩。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与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省际间产销衔接。通过举办贸易洽谈会等形式,在粮食生产、经营、加工、储备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努力引进省外资源参与省内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
市场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粮食市场在组织粮食流通、满足消费需求、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以口粮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中转批发市场为主体。其他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粮食市场构架,共建立粮食批发市场40个,年交易量达到100亿斤以上。尤其是保供任务较重的苏南销区,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量逐年提高,其在吸引粮源、保障供应、平抑粮价等方面的“蓄水池”调剂作用明显增强。同时,我省制定了《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全省13个市去年已全部开工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园区,目前已建成的有5家,今年有8家在建,计划年内全部建成的5家,蓬勃发展的粮食现代物流,在提升粮食流通效率的同时,正成为全省粮食经济新的增长极。此外,鉴于基层库所普遍存在功能退化、仓房老化、经营弱化现象,今年我们还将着力推进中心粮库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省示范粮库”创建活动,要求示范粮库不仅在硬件上领先,更要在科技储粮、科学管理、诚信经营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应急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建立了市场价格监测制度和粮油价格直报联系点制度,设立价格测报点100个,监测范围涵盖粮油收购、批发、出库、出厂和零售5大价格类型、17个品种,遍布全省具有代表性的粮油收购站点、批发市场、国有粮库、米面油加工厂、城区超市、粮油零售点、港口、边贸市场等,预警预报水平大幅提升,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按照《江苏省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各地都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市县粮食应急预案,并重新核定了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立了应急企业数据库。去年还出台了我省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执行标准范围,督导粮食经营者保持必要的库存量。这些都为政府从容实施可靠应急、高效应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粮食安全问题容不得丝毫松懈,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减少、非农和外来人口的刚性增长,从长远看,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的趋势。加之江苏地理区位上紧邻上海、浙江、福建等国内粮食大销区,境内水陆交通便利,粮食流动性较大。做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安全工作任务艰巨。从江苏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法制化体系不太健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不太成熟、应急保供机制尚未经大的市场波动考验等问题。我们认为,做好江苏粮食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确保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供应安全的目标,着力
打造以下四大体系:
一是着力打造以安全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安全工作涉及面广,且涉及部门多,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使各部门根据分工各司其职,从而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和调控效能。要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细化实施方案,加强检查考核。2008年通过的《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为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要进一步加快粮食立法进程,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框架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全面规范我省粮食流通管理的综合性地方法规。确保粮食政策执行和粮政管理有序进行。加大依法管粮力度,重点开展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及成品粮油储备、最低收购价粮食出库、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监督检查。加强粮油质量监测和原粮卫生工作,确保粮油质量安全。推动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年内分级建立全省粮食流通企业2006~2009年度信用档案数据库,2010年末实现全省联网。
二是着力打造以效率为中心的粮食现代流通体系。充分发挥江苏位于全国六大跨省散粮通道中的长江中下游流出通道和华东沿海流入通道,且境内水陆交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积极培育和发展以销区口粮市场为主体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和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到省内外产区建立生产基地,打造产、购、储、加、销产业链,引导产区农民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粮收益。加快形成产销区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产销区购销衔接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协调,切实提高省内外产销合作的实际履约率。
三是着力打造以规范为中心的储备粮管理体系。根据《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抓紧制定完善《储备粮竞争承储办法》、《储备粮轮换运作办法》、《储备粮库存管理考核办法》等配套制度,对储备粮的采购、储存、轮换等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发挥好储备粮调节市场功能,促进省内粮油市场平稳运行。针对销区市外来人口数量增加较快,粮食消费量明显增加的实际,必须认识到安全保供需要适时调整地区间储备规模,从而夯实安全保障基础。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要求,筹足市县风险基金数量,适度增加省级风险基金规模,并针对储备运作成本增加、保管费用偏低的实际,适当提高储备粮补贴费用水平,促进地方储备粮可靠运营。
四是着力打造以预防为中心的应急保供体系。一方面要提升粮食安全预警预报水平。健全粮食市场监测网络,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及时采价、报价,确保价格监测及时、准确。准确分析和掌握购销、库存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粮食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粮食应急工作预案,优化充实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进行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加强对承担应急工作定点企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抓好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适时进行实战演练,确保应急程序各环节的高效顺畅,提升粮食应急保供效能。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