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主题 创新载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009-04-01中共沛县委员会

群众 2009年3期
关键词:沛县全县科学

中共沛县委员会

作为江苏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沛县坚持突出“奋力实现苏北率先全面建设美好沛县”主题,强化机遇意识,创新学习和调研活动载体,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取得良好成果。

通过扎实的学习,取得了认识新成果

一是在科学发展上有了新认识。立足沛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特点,设计了“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三个学习讨论专题,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认为越是在苏北落后地区,越要坚持科学发展,越要破除利益关系错位的阻碍,越要破除错误政绩观的阻碍,越要破除旧的发展方式的阻碍,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由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后发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新转变。围绕“十破十立”树立了新观念。一是破陈旧发展观念,立科学发展新理念;二是破落后发展方式,立科学发展新思路;三是破重招商轻服务思想,立亲商安商富商意识;四是破轻诺寡信陋习,立诚实守信意识;五是破小进即满思维,立勇于率先之志;六是破小富即安定势,立勇创大业之志;七是破坐而论道等靠要习惯,立干事创业抢机遇形象;八是破有章不循轻规则传统,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形象;九是破封闭狭隘官本位意识,立开放创新民为本风尚;十是破传统干部考评导向,立科学考评促科学发展风尚。

三是在加快发展上有了新思路。通过学习调研,沛县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新思路。重点在“四个完善”上下功夫,完善三化强县、三业富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工作措施,扭转了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积极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完善引导鼓励干部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收致富的工作办法,扭转了过去政府过度干预的做法,更加注重鼓励全民创业;完善改善民生民计、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扭转了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工作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把主要财力和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民计与和谐社会建设上。

以“一千三百”活动为载体,开展大调研大走访

一是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带着问题搞调研”活动。着重围绕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鸭棚菜棚菌棚”奔小康、发展汉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120余场,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160多个。如在调研中发现,群众发展“三棚”奔小康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在种苗供应上是薄弱环节,有不少地方还在采取传统方法自行繁育种苗,品种、质量难以保障。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10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中建设工厂化育苗基地,推广新品种,推进全县蔬菜生产提档升级。

二是组织开展“百名局长进百企,感受企业破难题”活动。由发改委、招商局、财政局等单位牵头,组织100名局长对全县353家列统企业中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对政府的建议,制定防风险保增长措施。县直各部门立足本职,全力为企业搞好各种服务。如发改委针对入冬以来工业园区电、气供应紧张的情况,积极协调热电厂投入100余万元改造管网,确保园区各项目的建设和生产。供电公司认真落实上级政策,自2009年开始,对开发区内44家较大企业的用电价格每度减免0.1元。

三是组织开展“百名局长进百村,脱贫攻坚促帮扶”活动。100名单位一把手进村入户,了解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县委县政府认真听取汇报后,决定在2009年投资10亿元,实施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保障救助水平、提高劳动就业技能、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5大类5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决定对全县经济薄弱村和10万名仍未脱贫的农民实施挂钩结对帮扶,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3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具体帮扶任务,确保2010年在全市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四是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进沛县,把脉问诊献良策”活动。邀请100余名各方面的专家来沛调研,为沛县的发展出谋划策。县委县政府在吸取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三化强县、三业富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了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工作措施;完善了引导鼓励干部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收致富的工作办法;完善了改善民生民计、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如听取汉文化研究专家的建议,在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方面,集中各种要素,主打刘邦牌,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通过解决问题,取得实践新成果

一是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做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排头兵。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压降高耗能有污染项目,保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引导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整合资源,把优势资源集中到发展铝加工业、煤盐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上,突出发展壮大这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压减高耗能、污染重的铸造、塑编、小化工等企业。目前,全县已关停高耗能、污染重的企业130余家,并支持他们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转产。

二是认真破解农民工返乡难题。通过大力发展“三棚建设”,为返乡农民搭建就业致富新平台,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新对接,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农民创业发家新天地,使3万返乡农民工找到新的创业致富支点,使地方经济建设增添有生力量。四是探索破解农村“四散”问题。以促进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为导向,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着力解决土地零散问题。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经营共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共同体。目前全县流转土地25万亩,其中,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入股土地5.3万亩,人股农户1~8万户。全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社员856名,人股土地6180亩。以促进农民合作、联合经营为导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着力解决农户松散问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86家,吸纳带动农户13.5万户,专业合作组织销售的农产品数占全县销售总量的80%以上,全县85%以上的肉鸭、70%以上的蔬菜实现了“订单生产”、“合同销售”。以推进资金集聚、集中利用为导向,推动资金互助合作,着力解决资金闲散问题。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资金入股、各类扶助资金共用”等形式筹措资金,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的原则,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难题。目前,已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3家,拥有资金117万元,会员62名。以经营体制改革为重点,完善“支部+协会”新型农合组织发展机制。有效破解了组织软散问题。实行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县共有526名村党组织成员担任农合组织会长、副会长、理事长、理事等职,173名农合组织负责人进入村支部班子。把党支部建在三大合作组织上,使基层组织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三农工作有平台、有重点、有抓手、有依靠,达到了协会发展、农民增收、集体强大、支部巩固的“多赢”效果。

三是解决干部的精神面貌问题。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过程中组织不力、督查不到位的3家部门负责人分别给予免职、调离等处分,并责成3家单位作出深刻检查,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改进会风和工作作风的文件,进一步严肃了各项纪律,树立了正气,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解决信访稳定问题。把深入一线解决信访问题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进一步深化大接访活动,加大力度集中化解社会矛盾。试点工作开始后,针对20件涉法涉诉问题,认真研究,一案一策,注重救助,督查督办,目前已化解19件,落实救助资金近百万元。

责任编辑:夏玉兰

猜你喜欢

沛县全县科学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科学拔牙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衰落的科学